2024北京海淀高三(上)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5-08-22 0 0 894.06KB 14 页 10玖币
侵权投诉
1/14
2024 北京海淀高三(上)期中
2024.11
本试卷共 8页,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
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 5小题,共 18 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唐代《括地志》云:“太行数千里,始于怀而终于幽,为天下之脊。”
《尚书·禹贡》中已出现“太行”之名:“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在古人的理解中,太
行山直通碣石山及海域,不仅绵长,而且广大。比大更甚谓之“太”,古代地理学者有“天下之山,莫大
于太行”的共识。太行山从北向南呈“S”形,东西宽 40-50 公里,由群山组成一个极大的“矩阵”。其中
名山荟萃,诸峰林立,王屋、云台、狼牙、五台等山峰自南而北牵手耸立,仿佛华夏大地上的另一道长
城。
剧烈的造山运动和千百万年的冰蚀水侵,使太行山随处可见落差巨大的断崖峭壁和深不可测的深山峡
谷,形成了多样的自然地貌。山顶平台、山崖平台、山崖陡坎组成了阶梯状地形,高峻壁立、连绵不绝的
长崖三面围合形成了围谷或瓮形山谷,还有百转深幽的曲峡、一线天式的地缝,棱角鲜明、嶙峋峥嵘的塔
峰丛、岩墙、孤峰、石柱等。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地貌被称为“太行地貌”。
太行山东麓群峰拔地,列嶂摩天。尤其是南太行,与平原之间几乎没有过渡,犹如被直接劈开了一
样。而西麓则黄土深厚,相对徐缓。这样差别巨大的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
北宋沈括登太行山时,在山崖间发现了一些海螺贝壳,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
里”。现代地质学研究证实了他的论断,240 万年前,太行山开始大幅隆起,东侧盆地则不断沉陷,东麓
的大断裂便造成了地形上的一升一降。新生的太行山如一道巨型城墙,阻挡了西北季风带来的滚滚沙尘,
在太行山西侧沉积成地球上面积最大的黄土高原。众多的河流又硬生生在墙体上冲出一条条孔道,将滚滚
泥沙一股脑儿倾泻入古华北海,长出了 30 多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平原。
太行山东西两侧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巍巍八百里太行用它的铮铮铁骨支撑起了
摇篮中的中华文明。 (取材于蒋殊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距今 10 万至 1万年前,黄河及海河流域的滹沱河、桑干河等支流以洪荒之力横切太行山脉,形成一条
条深深的河谷。这些与太行山近于垂直的河谷被称为“陉”,是穿越山脉的天然通道,先民们巧借这些河
谷,开拓出用于迁徙、贸易、征战的道路系统。这里的陉就具备了陉道和陉关两个要素。太行山的主要陉
道有 8条,约每百余里一条,被称作“太行八陉”,从南向北依次为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
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如果把太行“S”形脊梁分成三段,北太行为颈椎,中太行为腰椎,南太
行为尾椎,那么这些陉道就是要命的椎间盘。陉并非宽阔平坦的河谷,太行八陉也多与曲折幽深的曲峡相
2/14
伴。学界普遍认为,这些曲峡是在早期古平原曲流的基础上,由于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加强,最
后切穿太行山脉时形成的。
这些陉道彰显了开拓进取的太行精神。为打通这些陉道,我们的祖先披荆斩棘,移石填沟,可谓手胼
足胝,筚路蓝缕。正是通过这些陉道,位于洛阳盆地、被认为“最早中国”的二里头文化,在距今 3500
年时传到了晋南;明代晋商贩运茶叶进入山西,并把山西的煤炭、池盐等运回中原。这些陉道地理位置重
要,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每条陉道上的陉关多为军事设施,如北京的居庸关、山西的天井关等。
源于黄土高原的河流穿过太行山后,在山口地带形成冲积扇。冲积扇从顶部到底部,沉积的物质由粗
大变细小,地下水位由低变高。冲积扇中部土质较细,地下水位、土壤酸碱度适中。大小冲积扇连成冲积
扇裙,将其中部连成一线,在山前形成了一条“S”形的“都城廊道”,和太行山的“S”形脊梁并行,成
为挺立起华夏文明的另一条“脊梁”。这条廊道与呈东西走向的太行八陉一起,组成了开辟年代最早、使
用年代最久的国家级道路系统,促进了区域间的沟通与交流,对华夏文明共同体的形成起到了支撑作用。
(取材于姜剑波、韩茂莉、郭永平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盘古山,盘古道,盘古山下娘娘庙。娘娘就是女娲皇。河边水和黄土墚,遍地都成黄人样。”这首
流传在太行山区的儿歌把太行山的伟大造化潜移默化为坚韧而富有开拓力的太行精神。华夏先民们以这座
大山为脊,谱写出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世史诗。
中国古诗文中,以“太行”为咏颂对象的诗文比比皆是,如曹操的“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陆
游的“马声萧萧阵堂堂,直跨井陉登太行”。这些诗歌表面上慨叹太行山之险峻,实则表达了一种雄豪无
畏的气概和坚韧不馁的精神,积淀出“太行意象”的双重内涵,构成了“太行意象”的阳刚之美。
伴随着时代的演进,“太行意象”注入了鲜明的红色基因。抗战时期,朱德总司令、陈毅元帅等深入
前线,在战斗中留下了凸显“太行意象”的光辉诗篇。和平建设时期,不论是从太行山腰修建的“人工天
河”红旗渠,还是被誉为“太行明珠”的挂壁公路,都在述说着太行精神的延续与传承。太行山因此更显
巍峨,“太行脊梁”也愈加坚挺。 (取材于侯文宜、杨丽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
...
的一项是( )(3分)
A.“太行”之名体现了古人对太行山绵长且广大的认识。
B.“太行地貌”具有雄奇、险峻、形态复杂多样的特征。
C.太行山东侧的华北平原在地质历史上曾经是一片海洋。
D.由于东侧沉陷、西侧抬升,太行山两麓地貌差异巨大。
2.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太行八陉”的表述,不正确
...
的一项是( )(3分)
A.是河流横切太行山脉后,天然形成的便利道路系统。
B.是太行山“S”形脊梁上的“椎间盘”,地理位置重要。
C.有陉道和陉关两个要素,兵家常通过占据陉关来控制陉道。
D.和太行山前“都城廊道”一起,连接了东西南北多个方向。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3/14
A.海河的支流和黄河横切了太行山脉,将其分为北太行、中太行、南太行三段。
B.地壳抬升未破坏河的曲流形态,加强了河流的下切作用,形成典型的曲峡景观。
C.流出谷口时,河流所携带的物质由小到大依次沉积,在山口地带形成了冲积扇。
D.冲积扇在不同部位存在沉积物差异,这会使人们选择在其顶部和底部进行耕种。
4.根据材料三,下列诗句不能体现“太行意象”双重内涵的一项是( )(3分)
A.天冷日不光,太行峰苍莽。尝闻此中险,今我方独往。(白居易《初入太行路》)
B.举首见太行,逸翠蜚万丈。爽朗肝胆张,豁达气宇旷。(郝经《去三汊见太行》)
C.乡信还千里,寒蝉更一声。太行山色好,向我碧无情。(董潮《晚霁》)
D.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朱德《太行春感》)
5.阅读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太行被视作“脊梁”的原因。(6分)
二、本大题共 5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0 题。
陈子思者,名知默,其先蜀郡阆州人也。曾大父省华,仕至左谏议大夫,大父尧叟为真宗相。父师古
为郎中。而尧叟两弟,尧佐为仁宗相,尧咨为节度使。方其家盛时,子孙仕宦满朝,至监司、郡守者数十
人,治甲第京师,车马、衣服、声伎之奉,时无比者。而子思已好学,不肯为子弟游。家人欲官子思,子
思曰:“吾学从科举,所以
..
为官也。斋郎监簿,只辱吾志。”乃让其兄子之孤者。家人强之,子思终不肯
受。子思既长,举进士,十余年不第。治平元年,再举进士,就试尚书省,复不得第。乃退曰:“吾老
矣,不可犹举进士。”因尽弃其所好,携妻子之汝,居灵泉山,治宅种田,往来于山中。子思举进士时,
尝为诗。及居灵泉,不治他文,专以诗为事,期年,诗大行。汝、许、襄、邓、陈、郑之人,皆知子思善
为诗,慕其名,日有以诗交子思者,子思皆报之。
子思为人,高远有志,尚气,非其人不与游,与游者虽甚贵,不少下之。至居田里,与父老亲故相过
无所择一皆尽其欢心以此人滋爱之。毕仲游兄弟居阳翟,有诵子思之诗于仲游者,仲游以为唐人诗,而
未尝见也。问之,乃
子思诗,大惊,乃尽其诗纵观之,而与兄弟学诗于子思。子思之论诗曰:“吾中有所
期者,志也;谕吾之志于外者,言也。比
吾之言可以咏歌则为诗,凡如吾之所欲道而雅言者,皆诗也。而
世人之诗,反若非其语言,何哉?”故子思之作诗,凝思澹视,俯首少顷,或杯行笑语,伸纸和墨,如不
经意,而章已就矣。人初以为易,而其和之者,虽累月终不及。故子思之诗,温润纵恣,自然不类世俗作
者。
子思居灵泉二年,有病,因入阳翟,谓毕仲游曰:“我死,无忘吾诗。”毕仲游曰:“不敢!”后一
年,子思平居无事,谓其妻曰:“吾体不乐,殆
死乎。”乃之
贾延年家,捣纸欲次
其诗,未成而子思病,
遂卒。子思既卒,其家乃尽取其诗稿及他文章,纳诸棺而葬之,曰:“无使人得也。”是时仲游去阳翟,
摘要:

第1页/共14页2024北京海淀高三(上)期中语文2024.11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材料一唐代《括地志》云:“太行数千里,始于怀而终于幽,为天下之脊。”《尚书·禹贡》中已出现“太行”之名:“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在古人的理解中,太行山直通碣石山及海域,不仅绵长,而且广大。比大更甚谓之“太”,古代地理学者有“天下之山,莫大于太行”的共识。太行山从北向南呈“S”形,东西宽40-50公里,由群山组成一个极大的“矩阵”。其中名山...

展开>> 收起<<
2024北京海淀高三(上)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pdf

共14页,预览3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玖贝云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玖贝云文库,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分类:中学教育 价格:10玖币 属性:14 页 大小:894.06KB 格式:PDF 时间:2025-08-22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14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