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东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5-08-22 0 0 41.85KB 14 页 10玖币
侵权投诉
☆启用前注意保密
广东省 2025 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共 10 页,考试用时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的市(县、区)、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
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每张答题卡的“条形码粘贴处”。
2.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
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
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 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中国农业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基本格局。但后
来粟在北方农业中的主导地位被小麦取代,从而形成了南稻北麦的新格局。这种南北农业格
局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北方主粮由粟到小麦的变迁上。
关于麦类作物的文字记载,最早发现于商代甲骨文。记载春秋时期史事的《左传》中有
多处关于小麦的记载,这至少透露了两点重要信息:一是北方地区已有相当范围的小麦种植;
二是出现了以小麦制作酒母的酿酒工艺。《左传》中鲁宣公十二年传文有“麦麹”一词。杨
伯峻先生注:“麦麹即今之酒母,用以酿酒者,盖蒸麦以为之,故曰麦麹。”这说明在东周
时期,小麦是作为比较主要的粮食作物存在的。小麦在古代中国北方农业中的重要性究竟何
时开始凸显,尤其是小麦何时取代了粟的主粮地位,以往学者主要从文献和植物遗存的角度
进行考察,存在争议。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对人骨和动物骨骼的稳定碳同位素分析被引入到考古学研究中,
为研究中国古代先民的食谱提供了新方法。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我即我食”。通过研究
这些人类遗体或遗骸,可以让古人“开口讲话”,“告诉”我们他们的食物结构以及与食物
相关的信息,从而复原古代社会生活。
北方传统主粮粟和后来居上的小麦,具有截然不同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其中
粟属于 C4 类作物,平均 δ13C-12.5;小麦属于 C3 类作物,平均 δ13C-26.5。按照
碳同位素从食物到消费者胶原蛋白的分馏原理,消费者胶原蛋白中的 δ13C值要比食物高出
5‰左右。植物中的碳经过人的消化、吸收会转化为骨胶原中的碳。学者对公元前 3000
—前 2000 年(小麦传入中国的年代范围)的不同中国北方遗址人骨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数
据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 δ13C值均在-6.3-10.1之间,这表明当时人们显然是以粟为
主食。
因此,当具有较碳同位素比值的小麦开始被大量引入北方先民的食之后,相
δ13C然会出现明显的下降。以为原理,通过对北方不同时期的人骨进行稳定同位素
数据对比,就能够发现小麦开始被大量食用的时间点。属于 δ13C值较C3
作物,但是因受自然环境的制,其在我国北方能大规模种植,以不可对北方先民
的食谱特征产生明显的影响
讨论小麦重要性的一重要时间是在东周(公元前 770 年—前 256 年)和代,
对中原地区东周和代人骨遗存进行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东周先民的 δ13C值相比之前数
首次出现下降趋势,说明中原地区先民的食在东周时期开始明显发生变化,这一趋势
持续,小麦的比重继续。食物中的同位素积累到消费者骨骼中是一个缓慢的过
偶尔或者少食用种同位素特征不同的食物,不会影响消费者体的同位素特征值。
东周时期察到的这种同位素值明显降低的现,说明时人们食用小麦的比重和频率已经
非常高,小麦开始入主粮行
(摘编自田成方、周立刚《古代中国北方粮食种植的历史变迁——基于人骨稳定同位素
分析的视角》)
材料二:
10000 年前,浙江出现了上文化,植物学从遗址里仅仅筛出两粒炭化的
在当时古人制作器的陶土里还发现了入其中的稻壳加陶土中,可是为了
陶土性,以免烧制时破裂。上文化之后,7000—6000 年前,浙江河姆渡
文化兴起,植物学对发现的籽粒进行了定,发现在6900 年前,栽培水所占
的比不到 30;到6600 年前,栽培水所占例接近 40。从这些数据,我们可
到古人在努力提高稻的种植平,但是在当时,栽培水还无法取代稻。中
什么候才算真正进入稻社会呢?
浙江余杭出了巨大良渚文化古,古城内外共三层外郭面积达 8平方千米
内城面积约 3平方千米;中宫殿,基址是一个长方形高,东西长达 670 ,南北宽达
450 。在这座城池外面,古人大型水利。考古学家估计,仅修建
内外城墙以及周围的大型水利,就1200 万立
简单地以每天 1方工作大约需3.3 人不间作一年。
果按照 1200 整个程建设时间6年多。
5000 年前的古代社会要如此巨大的工程量必须足够多的,而且还
要有大量的粮食和其他生活用的供有发的农业,才能支撑良渚文化和良渚城崛
于东方。植物考古的新发现证实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生产水平的高属于
文化的茅山遗址古稻,由灌溉水渠田埂长条田块每个田块面积 1000
2000 平方,古稻田总面积达 56000 平方折算84 再如,人们在
台边缘发现了一个大型灰坑坑内了数量惊人的化稻灰坑原本是一处存粮
食的粮,后来发生了火灾。经过测算,粮窖内的稻米总质量约 13
良渚文化的繁荣,表明中华大地经过漫长筛选栽培于进入了稻作农业
阶段稻成为当时良渚社会的主导粮食种。南方古人以稻作为他们的主粮,并辅之以
其他动植物食物。
(摘编自波音《无字史记:基因里隐藏的祖先秘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与传统主粮粟不同,小麦和水稻作为主要粮食都经历了长达数千年时间的驯化。
B.文化的发展需要人口大量增长,进而需要大量的粮食,从而催化了农业的发展。
C.小麦在古代北方农业中的性毋庸它何代粟的主粮曾有争议
D.从时间先后来,传统主粮粟出现在中国先餐桌上应于小麦而于水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材料一可知,小麦在传中国后的长一时间里并未很快得到中原先青睐,在东
周前小麦的并不出。
B.东周时,小麦大量进北方先食中,反映了其在农业中的位上开始了中国北
方主粮格局从粟麦的变化。
C.材料二可知,在前水稻就已古人的日常中,先民们既可会采集
籽粒也会对稻壳加用。
D.对浙江多古文化遗址的发掘可知,通过栽培水稻获取粮食是方古人一直赖以生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通过综合分析,证了国北方主粮开始由粟变迁成小麦的时间是东周。
B. 材料一用文献典籍的相关记说明春秋时北方已有当范围的小麦种植。
C.材料二用大量相关具体直观象地说明了水稻在国古代方发展的历
D.材料二通与上文化、河姆渡文化的比较,意在说明良渚文化时的生产力更发达。
4.请根据材料概括考古学研中“我即我食”一基本原理的内。(4 分)
5.两则材料都以中国古代主粮的发展变迁为研,二所用研法有何异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摘要:

☆启用前注意保密广东省2025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本试卷共10页,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的市(县、区)、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每张答题卡的“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

展开>> 收起<<
2025届广东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共14页,预览3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玖贝云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玖贝云文库,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分类:中学教育 价格:10玖币 属性:14 页 大小:41.85KB 格式:DOCX 时间:2025-08-22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14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