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

2025-05-20 1 0 432.37KB 8 页 10玖币
侵权投诉
1
三 12 月
35 分
读 I 5 小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躺平”是《咬文嚼字》评选的 2021 年度热词,它曾作为青年群体的症候
引起广泛关注。在早期研究中,学界对此尽管认知态度不一,但一致认为,“躺
平”的“不思进取”甚至以“不思进取”为荣的表达,与主流文化形成了对抗。
在其热度逐渐消退的今天,我们可以更从容地反思年轻人使用“躺平”时的心态。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躺平”在传播中变成了一个漂浮的能指,不再具备
稳定的内涵,其使用既有基于自我保护或维系社交的实用需求,也有基于自我宣
泄或自我激励的情感需求。其对抗性也呈现出目标失焦的特征。
“躺平”一词确有对抗性,但其对抗目标十分模糊。大多数受访者在谈到自
己的“躺平”经历时表示“其实当时并没有想很多”他们只是在社交媒体中分
享和交换自己的主观经验,一旦被他人认可,受到社会证实,便会成为一种“共
享现实”产生“集体共鸣感”然而,正如陈龙在《对立认同与新媒体空间的
话语再生产》中所言,在新媒体空间中,所谓的社区认同实质上是一种高度抽象
化、虚拟化的幻想,正因为如此,社交媒体中的对抗性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话
语上,并没有多少实际效应和明确所指。
部分“躺平”青年对主流价值表现出间歇性质疑的态度,他们在面对主流标
准时,会有求之不得的挫败感和委屈感。“在考研这条路上,我真的努力了,
果还是不如意,‘躺平’算了。“我不能‘躺平’下去了,我整个人都快废了,
而且一点也不快乐,没有人喜欢我。从这些受访者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埋藏在
“躺平”语录的表层对抗性之下的,是青年群体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的踌躇与
迷茫,以及渴望被社会主流认同的强烈欲求。
“躺平”是暂时性的“弱者”的话语反抗方式,有利于动员主流社会进行反
思。马中红在《商业逻辑与青年亚文化》中将互联网中的亚文化实践视作弱势青
年以文化资本撬动经济资本的途径。“躺平”青年的这一话语实践也在遵循这种
逻辑:一方面,他们借助话语中明确且强烈的对抗性来引起社会关注,从而试图
打破自己当前的困局;另一方面,“躺平”青年在以反主流的姿态引起社会关注
的同时,又在努力地使自己的人生主流化。“躺平”一词中所谓的对抗性,往往
是其唤起彼此共鸣的手段,他们联合大规模使用“躺平”助推“躺平”的兴起,
从而寻求生活的解困之道。这种联合对抗,更像是联合自救。
有学者使用“脱逸”概念来阐释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实践者凭借新媒介技
术抵抗权威与自娱自乐的态度。“脱逸”一词来自苏轼的诗句“天骥虽老,举鞭
脱逸”用以描绘马脱缰而奔的行为和情态,包含着冲破禁铟,重获自由的喜悦
之意。“躺平”为代表的网络流行语中既承载有目前学界所界定的“抵抗”
{#{QQABDQQUggiIABBAABgCUQU4CkMQkBACAIoOAFAIoAIAgRFABAA=}#}
2
彩,也包孕着苏轼笔下的“脱逸”之内涵。从玩世不恭式的对抗性话语转向相对
严肃性的社会症候性话语,再转变到流行的日常性话语,“躺平”的话语性质经
历了从抵抗话语脱逸成变相认同式话语的过程。很多时候,“躺平”已经“脱逸”
成为青年们的一种社交话语,他们在使用“躺平”语录的同时,并不完全指向具
体的“躺平”实践。
法国心理学家塔尔德提出了“模仿律”概念,认为社会是由一群倾向于相互
模仿的人组成的,而对网络流行语的模仿与传播即可视作当下青年主动融入社会
语境的社会化尝试。近年来,网络流行语数量之多、破圈频率之快,实则反映出
当下青年群体融入社会的迫切愿望。而这一动机,就决定了网络流行语与主流社
会价值观之间势必不会是对立关系。相反,借助社交媒体的传播,网络流行语在
模仿与脱逸中以“对抗性”的姿态实现了对社会共识的反哺。
部分学者将青年群体的亚文化行为视为青年以个性来反抗集体性的表现,
沿袭的是西方文化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而中国的多元融合文化传统为中国人
在人生与社会境遇中提供了多元的价值选择,这也使中国文化具有“或此或彼”
的更为柔滑的文化特点,人们在生活的任何缝隙中都可以找到生命存在的空间,
因此也就失去了对抗的逻辑前提,很少面临西方文化那种“非此即彼”的极端困
境。具体到“躺平”这一话语中,青年群体依旧期待着能被主流社会认可,其个
性化表达中蕴含强烈的集体化、社会化内涵,只不过当下青年在接纳主流文化的
过程中表现出一种更为曲折的方式,即所谓的“期待被认可,拒绝被收编”。
(摘编自韩敏 卢松岩《回到中国文化的对抗认同:网络流行语“躺平”的话
语脱逸与共识反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早期研究者普遍认为,青年一代的“躺平”思想及话语具有消极色彩。
B.在情感作用上,“躺平”有时呈正向价值,成为青年自身的动力机制。
C.“躺平”青年的挫败感、委屈感,源自内心深处对主流价值的不认同。
D.“躺平”青年的示弱方式可提高社会关注度,形成对主流共识的反哺。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躺平”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在人们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发生改变。
B.社区认同的抽象化和虚拟化,使“集体共鸣感”缺少实际效应。
C.“躺平”一词的脱逸过程,实际也是其抵抗性逐步消解的过程。
D.西方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难以准确解释中国的文化现象。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人是一种模仿性的生物,而模仿正是促使人类进行文化创造和社会融合的根
本性冲动之一。——塔尔德
B.人们能够按社会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但代价是欲望受到压抑,文明就意味
着自由的丧失。——弗洛伊德
C.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产生许多少数
人间的特殊语言。——费孝通
{#{QQABDQQUggiIABBAABgCUQU4CkMQkBACAIoOAFAIoAIAgRFABAA=}#}
摘要:

1济宁一中高三12月份定时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躺平”是《咬文嚼字》评选的2021年度热词,它曾作为青年群体的症候引起广泛关注。在早期研究中,学界对此尽管认知态度不一,但一致认为,“躺平”的“不思进取”甚至以“不思进取”为荣的表达,与主流文化形成了对抗。在其热度逐渐消退的今天,我们可以更从容地反思年轻人使用“躺平”时的心态。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躺平”在传播中变成了一个漂浮的能指,不再具备稳定的内涵,其使用既有基于自我保护或维系社交的实用需求,也有基于自我宣泄或自我激励的情感需求。其对抗性也呈现出目标失焦的...

展开>> 收起<<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pdf

共8页,预览2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玖贝云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玖贝云文库,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分类:中学教育 价格:10玖币 属性:8 页 大小:432.37KB 格式:PDF 时间:2025-05-20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8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