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5-05-09 0 0 49.65KB 20 页 10玖币
侵权投诉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 2023-2024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
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形式闭卷;
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3.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
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此为起点,书中相继提出“不患人之不
己知,患不知人”“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等观点。如果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对其加以审视会发现,
《论语》围绕自我了解与自我实现等问题,进行了关于自我认同的一系列建构。
《论语》中认为不怨恨是面对负面评价时的正确态度。《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
亦君子乎?”不因他人的不了解而怨恨,这可以看作是孔子面临认同危机时所采取的基本态度。孔子真正
受到无限的敬仰和尊崇是从汉代开始,而在其所处的春秋时期,孔子也会遭遇负面评价。如《论语·子罕》
中记载:“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该评价颇有讽刺意味,博学与一无所成的鲜
明对比,几乎要让人对孔子的博学都有所质疑。而孔子面对质疑真正做到了“不愠”。
同时,孔子并不一味屈从他人的评价。如《论语·八佾》中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
‘孰谓郓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孔子当时已经以知礼而闻名乡里,
但他入太庙助祭时却凡事都要问清楚,因而便有人质疑他不知礼。对此,孔子并未急于辩解自己是否知礼,
而是从礼的内涵出发来回应对方:凡事都问仔细才真正符合礼的要求。这样,对方的质疑便不攻自破。
当面临认同危机时,孔子在态度上展现出的君子之风,从根本上源自思维上“内自省”的归因方式。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心理学家韦纳将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内
部归因与外部归因。内部归因着重从个体自身寻找行为或结果成败的原因。当面对认同危机时,孔子所采
取的是内部归因的思维方式。《论语·宪问》中写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卫灵
公》中也有相似的阐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作为一本语言上高度精练的经典语录,
《论语》却不断重复了这两句意思颇为相,从这可以想见孔子对自我审视的重。
在个体的精和实活动中,孔子强调自我实现的重要。自我实现往往表现为积极独立、有明
确的人生目标,并求和逐渐接近目标过程中,体到自我价以及会的认与赞许。如果从心
理学的角度来审视,家所主张的经世致用的入世哲学,有鲜明的自我实现色彩。《论语·卫灵公》中写
道:“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焉。”对于他人的不了解,孔子可以坦然面对,但对于其一达成自我
实现却深深地遗憾
孔子懒惰懈怠主张积极地自我实现。《论语·冶长》中记载:“宰予昼寝。子曰:‘朽木
不可也,粪土不可也’。”对于学生宰予白天睡觉不学的行为,敦厚竟忍
住严厉斥责。如果用马斯洛层次理论来解,孔子上述观点所要达的正是,不应当仅满足饱食、
安睡这样的求,一个人应该有层次求。同时,孔子主张通过提高自身质达成自我
实现。
(摘编论语自我认同的建构对大学启示
材料
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关认同、社会认同认同等等。他自我认同作出了概念界定
“自我认同”是在现代条件下,“个体依据其个人经成的作为理解的自我”。我们
知道,“认同”既具有“自我归”的属性即指某人与他人有一质或者状况又具区别于他
人的鲜明而不同的个性化质。这,认同同时有“求同”与“存异个方面,二者共
于人认知活动的同一过程
某些社会里,合与系统整合几乎是重在一起的。而在当代会里,个人定位非常宽泛
丰富多样,包括庭、工、邻、城市、民族—国家以及世界,都展现出系统整合的特征
把日常生活与大规模的时空延展关起来。身认同首先是个体的人所有的东西,进而转化特定
体所秉持坚守的理和意,并最终成为特定种类会认同的基
个人定位决定了个体的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的定位赋予了个体不同的会身,也对个体提
出了不同的要求。当个体对自己的定位强烈认同的时,会对自己的角更深刻的认,对自己的
权利责任更积极的理解,进而更主实现自己的会价,从而协调
发展而一个会提供给社会中的个体更多福利馈赠,从而成了个体和会之
性互动。但是,一个体对自己的定位法产生认同,那么就很难在这个会身中找到自己的人
,从而对他所在的产生异。这时,会和个体之被打破,个体无会中
良性的评价,也无法给予社良性动和求,会和个体之的关系就陷入了僵化停滞甚至成为
会的不安定
现代性社会的人认同显示各种流标签迹象。时离打破了人认同的传统格局,人
们之的相认同也不再局限于地域性血缘流模式,使认同活动不再仅仅聚焦于自我传统体系
内的所谓认同人们托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全球广频繁地接流异
发了认同选择的危机。
(摘编邢媛吉登斯的现代自我认同品格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在面临认同危机时,能展现出君子之风,注重自我审视,这体现了他内部归因的思维方式。
B. 孔子入太庙助祭时凡事都要问清楚,引起了别人的质疑,而孔子认为自己这样做才真正符合礼。
C. 自我认同包含“求同”和“存异”两个方面,在现代性的条件下,这两者都指向反思性理解的自我。
D. 当代社会里,从街道到城市到国家再到整个世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两者显示出极高的重合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认为君子不要在意饮食、睡觉这样的基础的生理需求,而应该有更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追求。
B. 材料一的第②段和第⑤段都提到了孔子面对他人评价时的坦然态度,但论证的观点不同。
C. 有些人在“夸夸群”主动求夸,这种为反出他图通过他者的社会认同。
D. 当下,统的认同格局被打破,相较于孔子的时代,人更容在与界的交流生认同危机。
3. 下列项,不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B. 见贤齐焉而内自省。(论语·仁》
C. 君子求己,小人求人。(论语·卫灵公》
D.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无以立。(论语·季氏》
4. 材料段在论证和语两方面都体现出较强逻辑性,请简要分析。
5. 当下一些年人调自己是“45 度年”——躺卷不起。请结合材料,谈谈“45 度年”该
何构建自我认同。
案】1. D 2. A
3. A 4. 论证方面:层次清,思维证,先讲个人定位的作用,再阐述个体对自己的定位是否认同所
生的不同影响出个体身份认同与社会展的证关系,逻辑严密
② 语准确,表达严密长句阐述自己的观点,准确使用关联词构建逻辑关系。
5. 准确对自己进行定位,有确的人生目标
② 在生中更注重向内审视自己;
要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通过提高自身素成自我现。
解析
1
本题考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
D.“当代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两者显示出极高的重合度”理解错误张冠李戴据材料
第②段文“在些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几乎是重在一起的。而在当代社会里,个人定位非常
宽泛丰富多样,包所、里、城市、民族—国家及整个世界系统,都展现出系统整合
特征可知,在些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几乎是重在一起的,不是当代社会。
故选 D
2
本题考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
A.“孔子认为君子不要在意饮食、睡觉这样的基础的生理需求”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孔子上
观点所要表达的正是,不应当足于饱食、睡这样的生理需求,一个人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可知,孔子说的是“不应当足于”,不是“不要在意”。
故选 A
3
本题考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
材料一观点是论语》围绕自我了解与自我问题,进行了关自我认同的一系列建构中包含:
论语中认为不怨恨是面对面评价时的正确态度;当面临认同危机时,孔子在态度上展现出的君子之
风,从根本上自思维上“内自省”的归因方式;在个体的精神和实践活动中,孔子调自我现的重要
性;孔子反对懒惰懈怠,主张积自我现。
A.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意思是:对于老百姓,使们按照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们懂
什么要这样做。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反家对民众的态度和理理在维
秩序的同时,应保持民众的相对无知以防止对统治权构威胁。这里不是自我认同的建构
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B.见贤齐焉而内自省”意思是:当品德的人时,我应该思考如何向他学;当
为不的人时,我应该在内自我反省,检查自己是否存在相同的点。这句话强调了自我提
的重要性,符合材料一观点。
C.“君子求己,小人求人”意思是:君子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首先会从自己寻找原因和解
;而小人则错误或责任咎于他人,从不进行自我反思从自身寻找原因。“内自省”的归因
方式,符合材料一观点。
D.“不学《诗》无以言,不学无以立”意思是: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不会说;不
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不能立足调自我构建,符合材料一观点。
故选 A
4
本题考学生对文论证点和语言特点的分析能
从论证度分析,结构首先提出“个人定位定个体生活习惯为方式”。接着,根据“当
摘要: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考试形式闭卷;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3.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①《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此为起点,书中相继提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等观点。如果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对其加以审视会发现,《论语》围绕自...

展开>> 收起<<
精品解析: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共20页,预览4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玖贝云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玖贝云文库,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分类:中学教育 价格:10玖币 属性:20 页 大小:49.65KB 格式:DOCX 时间:2025-05-09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20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