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5-05-09 0 0 127.88KB 23 页 10玖币
侵权投诉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请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
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春秋笔法”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固
有的话语模式,发展至今仍活跃在新闻话语、文学话语乃至日常话语中。当我们了解新闻时,不仅仅在了
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事实的叙事中体会到叙述者的价值判断。
当下学术界,中国话语还远没能达到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地位。回归传统,以当代的知识体系和
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阐释,进而构建中国学术的当代话语,已成为学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
方向。“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
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同时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
建立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应声而作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这表明构建中国叙事
学体系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
模式,而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则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
关于“春秋笔法”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传统考据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批评、阐释学和叙事学等方法。
打通经学、史学与文学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
那么首先就应把“春秋笔法”还原到它产生的起始点上考察它是怎样形成的,具备怎样的功能。“春秋笔
法”并非仅仅是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修辞手法。从源头上看,“春秋笔法”含着“写么”“不写
么”“怎么写”“写的的是么”等内容涉及到作者在整部品所要表达或寄托美刺褒贬、
问题。“春秋笔法”所蕴含的“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
官记史和作家叙事产生了远的影响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向。“春秋笔法”是中国叙
事学有于西方叙事学的范畴和基本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出。
春秋笔法”是中国有的理论范畴,也是中国式话语对界话语表达方式的献。
(摘编李洲良《春秋笔法研究三题》)
材料
中国小说源于史传。史传之叙事,对后世影响最大莫过于“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是一
褒贬自的叙事方式。中国小说有文言小说小说两大系统。文言小说直史传生出来,
叙事传统继史传自不;白小说间“话”头文学进而成,当生活在史文化中的文人
士成为它的作者的时便着它也纳入到了史传叙事传统之中。小说与文言小说最终
是中国文化所决定史发展归宿
话叙述脱头文学的“话”,而头文学叙事方式的特征之一便主观叙述。所谓主观叙述,
就是叙事者都伴随左右释情疑惑难解的问题;或者提个关键处
要表达的思想直言不出来。
小说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是由长篇章小说成的。从向看,长篇章小说
对于客观叙述的把握又有一个从不甚纯熟发展到比较纯熟过程。到《红楼梦》则达到古典小说所能达到
最高境界。戚蓼《石记序》对于《红楼梦》的叙事评论如《春秋之有词,史家之多曲笔。
《红楼梦》客观叙述的一个重要点是叙述者戏剧化。一般客观叙述的小说,在叙述初次登场的人
时常有一对这个人肖像描写和对背景资料的介绍使到叙事者作者的在。《红楼
梦》却把这个任务交给中的人,作此任的人物便成了一意义上的叙事者,于是叙事者
与作者分离开来,叙事者的点并不等于作者的点,这样作者就更隐蔽起来。作者中行
物充任叙述者,于叙述者并不完全代表作者的点,以作个重要人和事的叙述,常常不
是一次完成的。综合叙,便是人的立体影像
《红楼梦》客观叙述的点是叙述的知性,知是相对知而言,知就是叙事者无所不知。
种无所不知表现为个方,一是叙述视点的意转换,意代述角隐衷知叙述之叙事者
也是有视点的,也可以代述角隐衷,不同的是的叙述视点相对固,而代述角隐衷也有限制
叙事者不能自地进入任何界。这种限知性的客观叙述,有隐蔽了真的叙事者——
者。
春秋》所开创直书其事的客观叙述原则,在小说《红楼梦》到生的体现。春秋笔法强
“据事”,但同时要在客观叙述中以褒贬。实和褒贬,如何统一在文要义之一是笔
“笔”就是,“”就是不。笔与削寄托着作者褒贬,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作者到
如果用笔与的春秋笔法来考出作者之偏爱林黛玉论,必并不困难曹雪芹是怎
样表达向的呢?除的手用了笔的手法,黛玉的心理活动倾注大量,却
上不写宝钗隐衷客观叙述中笔与削大意,就“笔”而言,有一个如何写,也就是
之体的问题。用,就是笔的重要的原则,要义是直书其事却并不用笔。
(摘编石昌渝《春秋笔法与〈红楼梦〉的叙事方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源于中国儒家的“春秋笔法”连接多个学科,是中国人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的体现,对其进行重新发掘、
梳理、阐释,有助于构建中国学术的当代话语。
B. 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仍制约着中国叙事学体系的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
的中国叙事研究为改变这一现象提供了可能性。
C. 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不仅需要研究源头上“写什么”“不写什么”等内容,更
要了解作品背后的褒贬美刺与结构安排。
D. 中国的文言小说直接继承了史传的叙事传统,而从民间“说话”口头文学演进而成的白话小说自然携带
了口头文学主观叙述的叙事特征。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有关作品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别了,不列颠尼亚》写道“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叙事者在对客观事实的叙述中包含了
自己的价值判断。
B. 《茶馆》塑造了面貌各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得益于作者采用全知叙述,让叙事者能自由进入各
种角的内心世界
C. 林教风雪山神庙》中 “题,说正话”,明了叙事者伴随在读者身边,提读者注
意作品的主要内容。
D. 国演义》叙事结构中蜀汉条线索最重要,着墨最多,春秋笔法的笔与,这体现了作者
曹尊刘的褒贬立
4. 请以《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的塑造为要说明《红楼梦》是如何将叙述者戏剧化的。
5. 法国学家于连为,“春秋笔法”是一种“回”的话语表达,对的研究是理解中国文的一种方
式。请结材料谈谈你此看法的理解。
答案1. D 2. C 3. B
4. 红楼梦林黛玉的塑造,不是通过作者单独来完成的,而是由贾宝玉贾府众姐王熙凤等作
品中的人物充任叙述者来完成的;②也不是一性完成的,而是综合叙述,完成林黛玉才华横溢
愁善感孤高傲世立体形象的塑造。
5. “春秋笔法”的“现为褒贬于曲折的用笔中;②它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 ,
及中国文方面,是中国有的理论③它在文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有助于
解中国文以及中国式话语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的献。
解析
1
本题考学生理解文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
A.“完成中国学术当代话语的构建”。材料一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
领域研究,更为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试性探索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症’的必
选择时有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据此看出是有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并未
“完成中国学术当代话语的构建”。
B.“中国史传实褒贬自的叙事方式”文“是一种实褒贬自的叙事方式”。
C.“文人雅士成为白话小说的主要作者意白话小说入史传叙事传统,决定了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的
最终合流。材料二第“白话小说从民间说话口头文学演进而成,当生在史中的文人
雅士成为的主要作者的时便它也纳了史传叙事传统中。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的最终
合流是中国文化所决定史发展归宿”,据此看出,是中国文化决定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的最终合流
故选 D
2
本题考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点态度的能
C.“更要了解作品背后的褒贬美刺与结构安排”4“春秋笔法”包含的内容就涉美刺褒
贬、结构安排等题,不进关系。
故选 C
3
本题考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用的能
B.“《茶馆》……这得益于作者采用全知叙述,让叙事者能自由进入各种角的内心世界。材料二第
五段“全知是叙事者无不知。这种无不知现为个方面,一是叙述视点转换意代
述角隐衷知叙述叙事者是有视点的,可以代述角隐衷,不的是的叙述视点相对
,而代述角隐衷也制,叙事者不能自由进入任何的内心世界。这种知性的客观叙述,
有效地隐蔽正的叙事者——作者”,而《茶馆》有心理写,用客观的人物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
可知并没有进入各种角的内心世界
故选 B
4
本题考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用的能
材料二第四段“《红楼梦》客观叙述的一个重要特是将叙述者戏剧化。一客观叙述的小说,在叙述
次登场的人物时有一对这个人物的肖像描写和对的背资料的介绍使感到叙事者作者的在。
红楼梦把这个作品中的人物,作品中此任的人物便成了一意义上的叙事者,于是
叙事者与作者分离开来,叙事者的观点并不等于作者的观,这作者深地隐蔽起来。作者让作品中
的人物充任叙述者,由于叙述者不完全代作者的观以作品对个重要人物和事物的叙述,
常常不是一完成的。综合各人叙,便是人物的立体影像”。
林黛玉,结合原文来分析《红楼梦》是如何将叙述者戏剧化
作者用不人物的眼光层次地刻画林黛玉貌、神态风度使林黛玉的形象越清晰地呈
现在读者面前。眼里黛玉:“见黛玉年小,……便有不足之症。”王熙凤眼里黛玉
“这熙凤携着黛玉,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宝玉眼里
黛玉:“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各别:……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三处描写多角、有层次地展
林黛玉貌、神态风度,由贾府众姐妹王熙凤贾宝玉等作品中的人物充任叙述者来完成对林黛
人物形象的塑造。
黛玉特征与其气质才华写,作者融合了变多重的叙事角。有黛玉的直接叙述和其人对其
的间接叙述,种立场同现,更加一种方现场辩论的气氛。从而成全了作者对人物形象
味深长地开放造。林黛玉复杂的性,有“多愁善感”、“”、“自”等
个明特征。作者使黛玉这个人物一出场便同时承了叙事能。这种使人物能与叙事能相重
在其人物几乎有。即使是有其重要人物出场,作者本上于以第三全知全能的
角去分叙述个人的行为现。其黛玉气质才华敏捷,能言善辩作得一好诗词
作者主要采用第三全知全能角,直接诗词言语,或借口对其加以赞誉一回便
借僧人道人述了绛珠话,这一层首先赋予黛玉浓郁迷人的气质黛玉
通过人的直接述更股浪漫气息。《红楼梦》对林黛玉的塑造,不是一
完成的,而是综合的叙述,完成林黛玉才华横溢、多愁善感孤高傲世立体形象的塑造。
5
摘要:

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请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春秋笔法”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固有的话语模式,发展至今仍活跃在新闻话语、文学话语乃至日常话语中。当我们了解新闻时,不仅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还...

展开>> 收起<<
精品解析: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共23页,预览5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玖贝云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玖贝云文库,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分类:中学教育 价格:10玖币 属性:23 页 大小:127.88KB 格式:DOCX 时间:2025-05-09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23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