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2025-08-23 0 0 532.53KB 5 页 10玖币
侵权投诉
高三阶考语文 2024-10 第 1 页 共 4
树德中学高 2022 级高三上学期 10 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出题人:宁夏语文备课组 审题人:卿丹丹、王鹤璇、张捷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新冠病毒导致很多患者嗅觉失灵,这是一个医学事实,也是一个有哲学“味道”的事件。
新冠病毒感染鼻腔导致炎症,进而损害神经细胞。可用于向嗅球发送气味信号的轴突的数量急剧减
少,进而引起患者的嗅觉感知减弱或完全丧失。新冠病毒大流行精准打击了现代社会系统。全球化模式
下,新冠病毒“使各地的医疗系统、社会管理系统、经济运作和相关物质资源系统猝不及防而陷入困境,
使传染病由单纯的疾病问题变成了社会、政治和经济互相叠加的问题”。
不仅如此,嗅觉失灵还标志着现代系统“祛魅”的再度深化。一切事物只有当它能够用统一、标准
的方式加以衡量计算时,才具有合法性。任何不可还原的神秘要素都不被理智化的世界图景所接纳,感
官知觉也不例外。“眼耳鼻舌身”对应着“视听嗅味触”的感知体验,其中视觉是最重要的,人脑皮层
三分之一的面积都和视觉相关。在大卫·马尔奠定了视觉的计算神经科学之后,我们关于“看”的困惑
越来越少。视觉和听觉关联着光波和声波的“形式”通常能如实表征环境中的对象和属性。相比之下,
味道至今仍是可疑之“魅”:嗅觉、味觉和触觉三种感知模态相互作用,环境中的化学“质料”与主观
心理预期发生互动,才让我们拥有丰富的味道体验。味觉是奇特的,因为舌头能提供的,只有咸、甜、
酸、苦、鲜和金属味。然而我们在品尝美食时,却能感知松脆的酥饼、软糯的玉米和甜腻的蛋糕。舌头
没有酥饼、玉米或蛋糕的味觉感受器,这些可识别的味道,也不能从基本风味中炮制出来。味觉的感知
对象是“风味”而非“味道”。丰富的味道,必须借助触觉和嗅觉。
我们用“松脆”“软糯”和“甜腻”这类词描述味道,实际上已经融入了触觉体验。另一方面,嗅
觉与视听感知系统不同,嗅觉受体直接接触环境,不仅是环境物质进入到身体的“守门人”,在寻求配偶、
躲避危险、调节情绪和唤醒记忆等方面,嗅觉更是起着关键作用。心理学上有一种“普鲁斯特现象”,
说的是气味能够唤醒久远的回忆。嗅觉是唯一不经丘脑直接投射到杏仁核的感知系统,气味记忆因而持
久不衰,这大概是普鲁斯特现象形成的原因。难怪诗人北岛会写道: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感到的是气味
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味道有赖于我们主观的“心理建设”然而现代人的生活却是越来越“没有味道”事情就像毕·
尔逊指出的那样,现代人的饮食往往在一种“感官断线”的状态下进行:你用手机下单一顿晚餐,食物
藏于包裹内送达,在准备吃下第一口前,你闻不到甚至看不到它们。眼前的事物于何处,长成哪般,种
种信息都已抹去。食之无味的鸡胸肉和蛋白粉,已是都市白领的日常标配。味道被“祛除”并“换算”
成营养成分数值,如同电脑屏幕上的 Excel 表那样冷漠且高效。讽刺的是,如今新冠病毒直捣人类的嗅
觉味觉系统,仿佛助力现代社会完成“祛魅”的最后一击。
(摘编自王球《作为祛魅的“祛味”》)
材料二:
鼻子作为嗅觉器官,早已经被人们所认识,《荀子·正名》“香、臭、芬……自以鼻异”《孟
子·离娄下》的“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都提到了鼻子对气味的辨别功能,显示着人们对
嗅觉机理进行的初步探索。
先秦时期有着丰富的嗅觉表达。在先秦古籍中,关于气味的称谓,用得最多的是“臭”臭有二义,
一是泛指所有的气味,二是专指恶臭而言。如《韩非子·五蠹》云:“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蛤,腥臊
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这里的“腥臊恶臭”即是对不好气味的名称表达。对于美好气味的认识,
在《诗经》和《楚辞》等古籍中有非常多的记载,如芬芳、馨香、芳菲菲、苾苾芬芬等。
先秦时期,人们对嗅觉已经有了丰富的应用。在宗教祭祀场合,人们把令人愉悦的气味奉献给祖先
神灵或者上帝,以图满足神灵的嗅觉需要,这就是“用臭”歆神。古人“用臭”祭神的方式是有发展变
化的。虞舜时期的祭祀,崇尚用生气,即用牲血、生牲肉、沉在汤下面的半生的肉块来祭祀。殷人崇尚
用声音来祭祀,先演奏飘荡起乐声,待音乐演奏三段,然后出庙迎牲。周人崇尚用气味来祭祀,他们用
有香气的鬯酒灌地,使香气下达到深渊和泉水中,然后才出庙迎牲。日常生活里,人们在给祖先或父母
进献祭品或食品时,总会将散发着馨香的食物呈上,以让亲人有一种愉悦的嗅觉享受。不仅如此;将馨
香之物送人还扩及于其他的社会层面。如天使送馨香兰花于美人,或者把散发着馨香的花椒、芳草等送
给情人作为礼物;人们用兰草沐浴,或者将散发着馨香的香物佩带于身上,让自己和周围的人有舒畅的
嗅觉快感。此外,散发香味的某些植物还有独特的疗效,在满足人们嗅觉享受的同时,还有治疗疾病的
功效。先秦时诸侯互相为宾客,只进献管鬯,就是进献管鬯的香气。天子用大飨礼招待来朝诸侯,只以
加有香料的干肉为贵,体现的是通过愉悦宾客嗅觉需要来“敬重来宾”或“为政以德”的社会诉求。
嗅觉在现实中能趋利避害,有强烈的价值取向性。在现实层面,人们对于芳香的事物,莫不爱之、
趋之;对于腥臭的事物,莫不弃之、避之。在超现实层面上,嗅觉中的馨香代表的是美德,如《左传》
的“明德惟馨”,《国语》所说的“其德足以昭其馨香”,这里把盛德作为嗅觉中的最高境界。实际上是
以现实生活中的馨香为嗅觉底本的。盛德与馨香的对应,呈现的是赞扬与向往,具有引导色彩,是一种
价值取向的体现。相反,嗅觉中的腥臭代表的是侈糜生活和酷刑,不具有任何美学价值,具有批判色彩。
(摘编自陈智勇《先秦时期的嗅觉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与视觉和听觉相比,味道较难“祛魅”,因为它的获得需要多种感知模态相互作用及主观心理的
参与。
B.嗅觉是唯一不经丘脑直接投射到杏仁核的感知系统,它能使记忆持久不衰,因此有了“普鲁斯特
现象”。
C.先秦时期用气味祭祀神灵是到周代才出现的,虞舜时代用牲血、牲肉来祭祀,殷人则演奏音乐来
祭祀。
D.先秦时期人们将散发馨香的香物佩戴在身上,既可愉悦自身也可愉悦他人,还能起到治疗疾病的
功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两则材料均谈到“嗅觉”,但出发点不同,材料一侧重观照当代生活,而材料二侧重探究传统文
化。
B.材料一用大量篇幅阐述如何才能拥有丰富的味道体验,是为讽刺现代人“没有味道”的生活方式
张本。
C.材料二中先秦时期人们对嗅觉的丰富应用,体现了先秦时期嗅觉文化鲜明的自然特点和社会意义。
D.两则材料风格各异,材料一贴近现实生活,不少语言生动活泼,材料二注重史料佐证,语言精炼
谨严。
摘要:

高三阶考语文2024-10第1页共4页树德中学高2022级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出题人:宁夏语文备课组审题人:卿丹丹、王鹤璇、张捷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新冠病毒导致很多患者嗅觉失灵,这是一个医学事实,也是一个有哲学“味道”的事件。新冠病毒感染鼻腔导致炎症,进而损害神经细胞。可用于向嗅球发送气味信号的轴突的数量急剧减少,进而引起患者的嗅觉感知减弱或完全丧失。新冠病毒大流行精准打击了现代社会系统。全球化模式下,新冠病毒“使各地的医疗系统、社会管理系统、经济运作和相关物...

展开>> 收起<<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pdf

共5页,预览1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玖贝云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玖贝云文库,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分类:中学教育 价格:10玖币 属性:5 页 大小:532.53KB 格式:PDF 时间:2025-08-23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5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