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09 课外文言文实词、虚词、翻译(解析版)-【挑战中考】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攻略(全国通用)(原卷版)

2025-05-13 0 0 282.28KB 25 页 10玖币
侵权投诉
考点 09 课外文言文实词、虚词、翻译及限时训练
·模块一 一词多义方法指导
·模块二 虚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模块三 文言翻译信、达、雅
·模块四 文言句式及断句
·模块五 全国中考真题及热点题型特训
知识点:一词多义方法指导
一词多义,是指文言文中同一个词在不同场合下有多个不同的意义,其中有一项是本义
其他则是在本义基础上产生的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如:“兵”,本义是“兵器,武
器”,后又引申出与武器相关的“军队”、“兵士”等义项。至于一个词几个义项之间的关
系,大家不必深究。但是,一个常用词有几个义项需要掌握,这只有靠平时积累,没有捷径 。
当然,积累不能只是死背义项,而是要在不断地文言阅读中理解、记忆、归纳,而且识记一
定要结合具体例句,做到词不离句。结合具体例句,有利于增强语感和记忆。当然,一个词
不管义项有多少,一旦用在一个具体语句中,则只能有一种确定的意义。一个词句中意义的
判定我们主要采用语境分析推断法选义项代入法。此外,有时也会用到成语对应法,同时,
需注意实词解释时关注词义的适当引申
1.语境分析推断法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
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2.选义项代入法
中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
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
题。在进行联想推断时,我们更多的选用“选义代入法”,即把已知义项代入句子,根据上
模块一 一词多义方法指导
下语境判定合适义项。这就要求大家对于 150 个实词在课内出现的每一个义项都很熟悉,然
后代入具体句子中进行判断。
3.成语对应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ï
4. 适当引申法
虽然找到合适义项,但是如果按原义解释过于生硬或不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那么可以适当
引申一下。
(一)文言虚词的含义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词。虚词包括
词、词、词、助词、词、拟声词。的基本用是帮助实成句子,表达一定的
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6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在学
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根据在句中弄清在句中么成分,根据特定的语
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的词,辨别它的意义。
(二)虚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虚词 1:“之”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隶书-小篆--金--甲骨--骨刻
(一)用代词,可分为两情况
1、可以代“他”(他们)、“们)、“们)、
”。作宾语或语,不主语。
例如:
① 彼竭故克之。——《曹刿论战》
②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
模块二 虚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③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⑤ 今闻无罪,二世杀之。——《陈涉世
⑥ 名者谁?——《醉翁亭
2、指代词,可译“这”(这些)、“那”(那些)。
例如:
① 撤屏视之,一、一、一、一、一抚尺而已。——《口技》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③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
以其境过,不可久居记之而——《小石潭
【小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出,当“之”用在的后,“之”的用法词,作它前面
词的语。
(二)用助词,可分四种情况
1、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词)之间,偏正有、
连属修饰【缓兵之计;客;莫逆交】等关系,可译“的”,有的可不译。
例如:
① 小大之,虽不能,必以——《曹刿论战》
本在冀州——《愚公移山》
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小
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的一个词是词(如 “”“”等)或
性短语(如“一”)时,“之”助词“的”解。
2、助词,前置。用在被提前语之后,语或,译时应
例如:
① 宋何罪之有?——《公输》
② 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③ 菊——《爱莲说》
3、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主语、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
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用,译时可省去
例如:
①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爱莲说》
② 无丝竹乱耳——《陋室铭》
③ 甚矣之不惠!——《愚公移山》
④ 徐公若君也。……吾妻我也。——《邹忌讽齐王谏》
⑤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⑥ 寡助之至。……下之所攻亲戚之所——《天时不如地利
⑦ 先天下之,后下之——《岳阳楼
【小
这些例子可以出,当“之”用在一个词或代词(主语)和一词或形容词(
语)之间时,“之”不译。
4、音节助词,虚用,所指,凑足音节去掉对句子结皆无影响。用在形容
词、词或末尾,或用在三个之间,使成四,只起调整音用,
义,译时应省去
例如:
①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 久之。
③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④ 怅恨久之。——《陈涉世
(三)用作动词。可译、到”,“到…去”,“到达”。
例如:
① 吾欲南海?——《为
② 尝人佣耕辍耕上。——《陈涉世
子于其而之楚游——《王顾左右而言他
结:
虚词 2:“而”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的。词“之”的后一般会一个地
词,如例句中的“南海”、 “上”;前面人名代词,如例句中的“”,例中虽没
直接出现人名,但很前省陈涉个句子合来应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隶书-小篆--金---甲骨---骨刻
秀才用“而,主考官见文中“而”泛滥当,便牙还牙批阅:
“已而已而,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而后,已而而不。”短短 18用 11 个而
精妙
地方
“而”,而)现在这法,后也而(这),平也就不过已而(如此)已而
(而已)了。
一个,是
二个,是词,表转折
三个,
四个,
五个,是词,表转折
个,
个,
个,
个,
个,
一个,
(一)用作连
1、表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又”、“和”、“与”,可不译。
例如:
产异黑质白章——《捕蛇者说》
然后知生于,而死于——《生于死于乐》
学,不下问。——《孔孟
然而深深而鱼肥泉香酒洌——《醉翁亭

标签: #备战

摘要:

考点09课外文言文实词、虚词、翻译及限时训练·模块一一词多义方法指导·模块二虚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模块三文言翻译信、达、雅·模块四文言句式及断句·模块五全国中考真题及热点题型特训知识点:一词多义方法指导一词多义,是指文言文中同一个词在不同场合下有多个不同的意义,其中有一项是本义,其他则是在本义基础上产生的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如:“兵”,本义是“兵器,武器”,后又引申出与武器相关的“军队”、“兵士”等义项。至于一个词几个义项之间的关系,大家不必深究。但是,一个常用词有几个义项需要掌握,这只有靠平时积累,没有捷径。当然,积累不能只是死背义项,而是要在不断地文言阅读中理解、记忆、归纳,而且识记...

展开>> 收起<<
考点09 课外文言文实词、虚词、翻译(解析版)-【挑战中考】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攻略(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

共25页,预览5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玖贝云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玖贝云文库,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分类:中学教育 价格:10玖币 属性:25 页 大小:282.28KB 格式:DOCX 时间:2025-05-13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25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