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024届高三1月大联考(全国乙卷)(考试版)

2025-05-10 0 0 5.07MB 7 页 10玖币
侵权投诉
………………………○……○……○……○……○……………… 装………………○………………订………………○………………线………………○………………
绝密★启用前
2024 届高三 1月大联考(全国乙卷)
语 文
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工智能是人类理性和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人工智能之父明斯基说:“智能是那种世界
上实现目标的能力的计算部分。”这种对智能的理解,我们不可否认其在技术和实践意义上具
有重要意义,但是如果将这种计算和目的性无限放大,机械化成为一种普遍的思维模式,理性
就会成为“工具理性”,最终导致人的物化和异化,导致人对自然的奴役。在这种情况下,人
工智能的哲学和美学研究就有其意义和价值。我们不仅仅需要探寻美的规律性,同时也要防止
理性被进一步工具化,这就需要审美理性的救赎和引导了。
人工智能美学的研究范式相较于传统的美学范式,有了一些重要的转变。首先,人工智能
美学的研究方法是从上而下的理性主义与从下而上的经验主义的结合。一方面,人工智能美学
需要借用传统的概念推演和分析;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美学还需要从具体的技术和作品出发对
人工智能艺术机制和艺术品进行分析。传统美学重视范畴自身的发展和演变,容易导致理念与
实际经验的分离。对于人工智能美学来说,一些传统审美范畴的内涵发生了转变,如“模仿”
人工智能的模仿并非人类的主动模仿,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复制,而是基于神经网络基础的深度
学习模式,因此,它具有一定的主动性。机器可以无监督地模仿和学习,又不能完全离开人类
工作——需要输入已经做好标签分类的人类艺术品数据。
其次,人工智能美学更加重视跨学科思维研究。传统哲学要尽力避免经验性科学如心理学
的影响,因此,哲学逐渐走向了纯思辨的形而上学。从人类思维来说,既有技术思维,也有哲
学和艺术思维。我们要重视人工智能本身的特点对思维的影响,技术思维对结果、目的、表征
非常重视,但同时,技术思维也缺少历史—社会维度,缺乏人文反思和批判性,而这些是现
哲学思维非常重视的维度。技术思维和哲学思维体现的理性还需要艺术思维的审美理
性来纠偏协调阿多诺所说的“有一合理性是完全理性的,有一合理性
造福于人类”。人工智能时对审美理性的重视,实际上就是对技术、哲学和艺术三种思
维方式如何协调的重视。
次,人工智能美学研究出“人类心主义”框架。一些人工智能具的特点,使
传统的哲学美学框架无法进行分析。如,在人工智能美学艺术的生成主体可以不是人
这就需要我们出人类心主义的框架,从人、人机关系、非人等几个层面来当前技术下
的人工智能体是否能成为主体,现在学界还争论,有学认为人工智能可以成为部分责任
主体,笔者认为人工智能可以成为“理式主体”。人工智能的出现,已经人们树立了一
参照物——人并非是世界一的智能体了,人们需要重审视人与技术、自然的关系
人工智能艺术和美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审美规律化、理性化的基础之上的。一些看似
艺术法和形式,已经能被智能所把握,这为我们进一步理性分析艺术定了基础。但
是,人工智能美学并非是要简单地将艺术和美学变成算法和数学式,研究更重要的内容是
人工智能时,人们如用理性来引导技术发展、妥善处理艺术和技术的关系
(摘编自陶锋《人工智能美学视域中的审美理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避免人工智能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在对其进行哲学和美学研究时,要防止理性被进
一步工具化。
B.人工智能美学既要借用传统概念,也要结合具体的技术和作品对人工智能艺术机制和艺
术品进行分析。
C.“部分责任主体”和“代理式主体”两种观点都跳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框架,否认了人
类的主体地位。
D.人工智能艺术和美学的发展以审美规律化、理性化为基础,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有问
题需要解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主体探讨人工智能美学研究范式的重要转变,以突出审美理性的救赎与引导作用。
B.文章结合传统美学、传统哲学的特点进行论述,从而突出人工智能美学所具有的特征。
C.第三段中引用阿多诺的话,意在论证“合理性”不会理性地、毫无保留地造福于人类。
D.探究人与技术的关系,是文章论述的一个重点,体现对新时代人类地位的重新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的模仿有一定的主动性,它能对绘画、书法等艺术品数据进行自动分类。
全国乙卷 语文 第 11 页(共 10 页) 全国乙卷 语文 第 12 页(共 10 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装…………………………………………………订…………………………………………………线………………………………
点试卷有无漏印或则责任
B.技术思维重视结果、目的、表征,不适用于研究历史果关系、文学情景关系等。
C.在智能会中,人不再是艺术的一生成主体,“人类”也将不再是世界的中心。
D.如果将艺术和美学简单地变成法和数学式,使理性转变为“工具理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建筑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在面上是离独立单座建筑物,严格的,我们便
单座建筑单位,与美全座石造繁重的建筑物作任何比较。但是今日西洋建筑
和美学的眼光观察中建筑本身之以如是,和其结历来本的原则及所取途径
建筑的内容,的是最经得起严酷的分析而无所惭愧的。
我们知道建筑必须具有三用,坚固,美。但是这三个条件都
是有对的标的。因为任何建筑皆不能离产生它的时环境所谓适
合于地人惯气候环境所谓坚固,更不能材料建筑艺术是
产生在极酷刻的物理限制之下的,材料种类很多,不一定都凑巧被人用,被选择采用的
材料,更不一定就是最坚固、最容易驾驭的。既被用的材料,人们又常常习惯继续将就它,
然在另一方面,或者又引用其他材料、方法,在可能范内来前者的不所谓建筑
坚固是不违背材料之合理的结构原则常智使其在普通环境之下能
有相当永久寿命石料本身比木料坚固,然在国用的方法竟达极高度的满,而用
的方法妥当且建筑问题常不能石料有用石料处亦常发生弊病
比木质的部分容易损毁
论建筑上的美,然是其轮廓色彩材质等,但美的大部分在,却蕴于其
衡中面上部分之分所谓增一分则太长一分则太短玄妙。但
建筑是主要解上的种实际问题而用材料所出来的物体,以无美的多缥缈
捉摸建筑上的美,是不能离合理的、有机能的、有作用的结独立的。
建筑曾经具备过以上说的三用,坚固,美。在木料限制下经
权衡俊美的”“坚固”的建筑物,来适应当地的种种生的需。我们说其
经”具备过这三要,因为国现种种与旧日积渐不同。建筑种分
随着便渐不用。其是因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忽改革,与先前迥然不同。一方面许多建筑
物完全失掉原用,如宫殿庙宇官衙城楼等;另一方面又需要因新组织而产生的许多
公共建筑,如学医院、工图书馆商场等。在用一下,现在既完全新问题
答案之不能适应,自是理之然。
建筑坚固问题,在木料的限制之下,实是成的。直至近代科学进,坚固
高之木造建筑之不永久性,才令感到不满意。但是近代新发明的科学材料,如
架及钢骨水泥,作木石的更经永久,其所应用的结构原则却正与我们历来木造
构所本的原则合。即使木料本身有遗憾,因木料所产生的国结制度的价值
在,这制度的设施,将继续应用在新材料上,效劳于我国将来的新建筑
建筑即使因人类生状态之更至失用,其历史价值不,其权衡俊
魁伟,结活或诚朴,其纯美术的价值仍显不能认。古埃殿希腊的神
堡垒艺复建筑中然其作用已全
(摘编自林徽因林徽因讲建筑》)
4.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中国单座建筑美全座建筑很大区别,但西方建筑学和美学标准审视中国
建筑,中国建筑起推敲的。
B坚固建筑的一,但人选择的材料不一定是最坚固的,建筑材料的选取有偶然
性,而们习惯沿用所选的材料
C建筑美的部分精神在于对建筑权衡中,种美的精神依附于合理适用的结上,是
与生中的实际问题相关的。
D建筑三要中,适用是一个重要因素失掉功用的建筑,会因失去价值退出历史舞台
具有新用的建筑也在不断产生。
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筑的三个要都不是有对标准的,西方石材建筑也是时代与环境反映,时发生
变化,建筑标准也会相应改变。
B.在中国,建筑上既可使木料,也可使石料使石料弥补木料建筑易损毁的不
使建筑具有更加长久寿命
C政治组织的改,导致木料材料所代,可以想象随着社会的发展
建筑材料还将会不变化。
D坚固标准骤然提高后,人们开始建筑的不永久性,因此旧有的中国木料建筑
在新建筑中将会被抛弃
6.将木料建筑及建筑艺术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在
具有怎样的意义?请结合全文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全国乙卷 语文 第 27 页(共 10 页) 全国乙卷 语文 第 28 页(共 10 页)
摘要:

………………………○……○……○……○……○………………装………………○………………订………………○………………线………………○………………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绝密★启用前2024届高三1月大联考(全国乙卷)语文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

展开>> 收起<<
语文-2024届高三1月大联考(全国乙卷)(考试版).docx

共7页,预览2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玖贝云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玖贝云文库,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分类:中学教育 价格:10玖币 属性:7 页 大小:5.07MB 格式:DOCX 时间:2025-05-10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7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