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2月期末考试语文【公众号:一枚试卷君】

2025-05-09
0
0
184.47KB
11 页
10玖币
侵权投诉
辽宁省辽阳市 2022-2023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 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雅与俗分别拥有各自的美学起源。进入现代社会,雅与俗的不同根须伸入文化乃至社
会各个层面,产生种种隐秘的回响。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甚至历久弥新。
“雅者,正也。”雅被视为“正”的普遍规范。“雅”据说曾经是古代的乐器名称;中
国古代诗学之中,"雅"又指一种文体,《诗经》之中有"大雅""小雅"。从"正"的普遍规范转
换为审美趣味,“所谓‘雅乐’又称‘先王之乐’,是指正统的音乐”,通常包括乐舞、
乐曲、乐歌,“雅乐”流行于宫廷,严格按照祭祀对象、主持者与参加者的身份规定演奏
的乐器、数量与形制,否则即为"非礼"。
象征与维护“礼”的各种规范的“雅乐”,其风格趋于舒缓、凝重、内敛、肃然而不
是轻快地激荡跳跃。由于儒家文化的倡导与规训,后世的诗词文赋很大程度上传承了这种
美学:中正平和,持重端庄,怨而不怒,遵从“温柔敦厚”的诗教。所以,叶燮强调奉雅
为宗:“雅也者,作诗之原。”古代批评家的论述之中,以 "雅"为中心词的术语络绎不绝,
例如典雅、高雅、淡雅、古雅、雅趣、雅训,如此等等。从“礼”到“雅乐”,同时意味
着文化权威的确立与肯定,种种文化经典由于“雅”的品质而充当圭臬,尤其是儒家经典
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释“典雅”为“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 "。经典
是"雅"的至高范本,纳入经典意味着获得了"雅"的认可与批准。
“俗,习也。”“俗”首先指风俗民情,通俗文化的一个潜在标识是,可以成为风俗民
情的组成部分,譬如说唱、评书、民歌、谚语、笑话、相声、小品、地方戏等底层大众熟
悉的文化形式。如同宫廷之于"雅乐",流传的社会阶层也是"通俗"的首要地标。艰涩古奥
的诗文与文人雅士的学识修养相称,所谓的"通俗"必须进入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的视野
——作品的主题、语言、表演形式无不凝聚了这个社会阶层的审美趣味。相对于高雅文化
的文字记载与书面形式,相当一部分通俗文化具有口头文学或者身体表演的现场性质——
中国古代的一批“通俗演义”即以声情并茂的说书形式叙述历史故事;相对于高雅文化的
完整收集乃至官方支持的保存,通俗文化多半零散破碎,湮没无闻,或者仅仅流通于某个
地域;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内敛节制与合蓄厚重,通俗文化倾向于放浪、泼辣以及乡野或者
市井气息。进入现代社会,雅俗之辩既包含底层大众愈来愈明确的自我文化表达,也包含
世俗社会愈来愈强大的经济诉求。
“俗”意味着日常人间与烟火气息,意味着渺小而质朴的劳作、欢乐与苦难,意味着田
野、厂房、穷乡僻壤或者边陲之地,这一切提供了“雅”未曾有过的文化经验。这些文化
经验天真未凿,不加修饰,单纯而自然。"俗"不再尊重"雅"维持的各种森严规范,相对
于"雅"的庄重与严肃,底层大众所热衷的"俗"往往隐合某种狂欢性质。"俗"的狂欢性质是抛
开"雅"的陈规陋习之际不无过激的反弹,种种精致微妙、典雅斯文、欲说还休、合蓄蕴藉
都将在粗犷的哄然大笑之中解体。
雅俗概念之所以能保持长盛不衰的理论活力,恰恰是因为与历史文化的广泛联系。从
审美趣味、经典遴选、文化运动到文化遗产、阶层与阶级、经济与市场,人们都可能发现
雅俗之辩的踪迹。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摘编自南帆《论雅俗之辩》)
材料二:
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雅人的乐事。“雅俗共赏”
这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
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
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门第迅速垮了台,社会
的等级不像先前那样固定了。士人多数是来自民间的新的分子,他们多少保留着民间的生
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们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
的。"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
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指出了这条路。自然,这条路上还有许多曲折,但是就像
不好懂的黄山谷,他也提出了“以俗为雅”的主张,并且点化了许多俗语成为诗句。实践
上“以俗为雅”,并不从他开始,梅圣俞、苏东坡都是好手,而苏东坡更胜。据记载,梅
和苏都说过“以俗为雅”这句话,可是不大靠得住;黄山谷却在《再次杨明叔韵》一诗的
“引”里郑重地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他将“以俗为雅”放在第一,因为这实在
可以说是宋诗的一般作风,也正是“雅俗共赏”的路。
雅化的诗还不得不回向俗化,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
词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
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的,而是在民间变的;由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
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一方面从晚唐和尚的俗讲演变出来的宋朝
的"说话"就是说书,乃至后来的平话以及章回小说,还有宋朝的杂剧和诸宫调等等转变成
功的元朝的杂剧和戏文,乃至后来的传奇,以及皮簧戏,更多半是些"不登大雅"的"俗文
学"。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虽然没有什么地位,却总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
“雅俗共赏”虽然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
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
耐”的,是不能“共赏”的。但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
“共赏”呢?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
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譬如北平罢,故宫和颐和园,包
括建筑,风景和陈列的工艺品,似乎是"雅俗共赏"的。说到文章,《西厢记》无视传统的
礼教,《水浒传》无视传统的忠德。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跟俗人相距还不
太远的,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
趣味,可并不是低级趣味。(摘编自朱自清《论雅俗共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雅”是古代的乐器名称;还是一种文体,如《诗经》之中有“大雅”“小雅”。
B.叶燮强调奉雅为宗,提出了典雅、高雅、淡雅、雅趣等以"雅"为中心词的术语。
C.“俗”意味着日常人间与烟火气息,可提供“雅”未曾有过的单纯而自然的文化经验。
D.词不能雅到诗的地位,是"诗余",而曲又比词俗,所以曲是最俗的文学作品形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雅乐”指正统的音乐,“雅乐”流行于宫廷,其演奏有严格的规定,“雅乐”象征与维
护
“礼”的各种规范。
B.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人们在审美趣味、文化运动到文化遗产、经济与市场等方面都
可能发现雅俗之辩的踪迹。
C.安史之乱之后,来自民间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些俗的,“雅俗共赏”似乎更合适。
D.在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雅人是不可能来“共赏”的,所以“雅俗共
赏”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的。
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一中"俗"的范畴的一项是(3分)
A.谚语、笑话、相声、小品等底层大众熟悉的文化形式。
B.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体作品——《论语》。
C.以声情并茂的说书形式来叙述历史故事的“通俗演义”。
D.具有狂欢性质的民歌演唱会、地方戏演出和庙会等。
4.两则材料都谈论了"雅俗",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有评论认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可以实现雅俗共赏的。这首词为什么
能够实现雅俗共赏呢?请根据材料二的观点,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乡村杂景(节选)
茅 盾
让我们再回到农村的风景罢——
这里,绿油油的田野中间又有发亮的铁轨,从东方天边来,笔直地向西去,远得很,
远得很;就好像是巨灵神在绿野里画的一条墨线。每天早晚两次,火车头拖着一长列的车
厢,像爬虫似的在这里走过。说像爬虫,可一点也不过分冤枉了这家伙。你在大都市车站
的月台上,听得“喈”——的一声歇斯底里的口笛,立刻满月台的人像鬼迷了似的乱推乱
撞,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那时你觉得它快得很,又莽撞得很,
可不是?然而在辽阔的田野中,开着短窗远远地看去,它就像爬虫,怪妩媚地爬着,爬着
直到天边看不见,消失在绿野中。
晚间,这家伙按着钟点经过时,在夏夜的薄光下,就像是一条身上有磷光的黑虫,爬
得更慢了,你会替它心焦。
还有那天空的"铁鸟",一天也有一次飞过。像一个尖嘴姑娘似的,还没见她的身影就
听得她那吵闹的噪音,飞得不很高,翅膀和尾巴看去都很分明。它来的时候总在上午,乡
下人的蒲屋顶刚刚升起了白色的炊烟。戴着大箬笠,穿了铁甲似的"蒲包衣"(乡下人夏天
下田,都穿这特别的皮包衣,犹之雨天穿蓑衣或棕衣),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偶然也翘头
望一会儿,一点表情都没有。他们当然不会领受那"铁鸟"的好处,而且他们现在也还没吃
过这"铁鸟"的亏。他们对于它淡漠得很,正像他们对于那“爬虫”。
他们憎恨的,倒是那小河里的实在可怜相的小火轮。这应该说是一“伙”了,因为有
烧煤的小火轮,也有柴油轮——乡下人叫作"洋油轮船",每天经过这小河,相隔二三小时
就听得那小石桥边有吱吱的叫声。这小火轮的一家门(上海话,一家子的意思),放在大
都市的码头上,谁也看它们不起。可是在乡下,它们就是恶霸。它们轧轧地经过那条小河
的时候总要卷起两道浪头,
泼刺刺地冲打那两岸的泥土。这所谓“浪头”,不过半尺许高而已,可是它们一天几
次冲打那泥岸,已经够使岸那边的稻田感受成胁。大水的年头儿,河水快与岸平,小火轮
一过,河水就会灌进田里。就在这一点,乡下人和小火轮及其堂兄弟柴油轮成了对头。
小石桥偏西的河道更加窄些,轮船到石桥口就要叫一声,仿佛官府喝道似的。而且你
站在那石桥上就会看见小轮屁股后那两道白浪泛到齐岸半寸。要是那小轮是烧煤的,那它
沿路还要撒下许多黑屎,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逢到大水大早年成就要了这一带的乡
下人的命。乡下人憎恨小火轮不是盲目而没有理由的。
沿着铁轨来的“爬虫”怎样像蚊子的尖针似的嘴巴吮吸了农村的血,乡下人是理解不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展开>>
收起<<
辽宁省辽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雅与俗分别拥有各自的美学起源。进入现代社会,雅与俗的不同根须伸入文化乃至社会各个层面,产生种种隐秘的回响。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甚至历久弥新。“雅者,正也。”雅被视为“正”的普遍规范。“雅”据说曾经是古代的乐器名称;中国古代诗学之中,"雅"又指一种文体,《诗经》之中有"大雅""小雅"。从"正"的普遍规范转换为审美...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玖贝云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玖贝云文库,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相关推荐
-
VIP免费2024-11-14 22
-
VIP免费2024-11-23 3
-
VIP免费2024-11-23 4
-
VIP免费2024-11-23 3
-
VIP免费2024-11-23 4
-
VIP免费2024-11-23 28
-
VIP免费2024-11-23 11
-
VIP免费2024-11-23 21
-
VIP免费2024-11-23 12
-
VIP免费2024-11-23 5
分类:中学教育
价格:10玖币
属性:11 页
大小:184.47KB
格式:DOCX
时间:2025-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