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零模)语文【公众号:一枚试卷君】

2025-05-09
0
0
338.44KB
16 页
10玖币
侵权投诉
试卷类型:A
绝密★启用前
2022—2023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文艺学著作中,常常会看到一个熟悉的词:诗意——简单地说就是诗的意境,是指诗歌。中所描绘
的生活与情感融为一体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情与理融合为“意”,形与神凝结为“境”,情理与形神二者
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结出了诗意之果。诗意是文学艺术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一种亦真亦
幻、亦虚亦实的存在。那么,小说的诗意又是什么?小说的意境与诗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因体裁的
属性不同,因此不能等同于诗的意境,它是优秀叙事文学散发出的袅袅余音与淡淡幽香。对于小说而言,
诗意是好小说的标配。
解读小说的诗意,有两把钥匙。第一把钥匙,是汉朝董仲舒所说的“诗无达诂”。之所以不能“达
诂”,盖因读者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了审美鉴赏的差异性,于是就有了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诗经》就是一座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而个别从事教学工作的古典文学专家,将其直译为白话诗,
这种过度解读的翻译策略,对原作产生破坏性的伤害,反而削减了读者对《诗经》深入探索的兴趣。
小说的诗意,要想“达诂”也非易事。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揭幕人,他的小说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具
诗意的代表之作。叙事十分克制,简约洗练,从不铺张。顺着小说的人物走向和故事脉络前行,在五光十
色、意涵丰盈的文字之外,是小说张力的刚劲、诗意的席卷,不断开启着读者的心理和生理观感,在五味
杂陈之中,悲悯、怨恨、疼痛,一齐涌上心头,让人有很多话想说,却又说不出来,最终变成了读书人的
一声长叹。这便是诗意的震撼力。
解读小说诗意的第二把钥匙,是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其与“诗无达诂”形成了跨越时空和国界的
思想呼应。海明威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这八分之一,是小说
文本表现出的文字和形象。水下的八分之七就是情感和思想。换句话说,八分之一是外在的,一目了然;
八分之七是内在的,深藏不露,有着极大的弹性空间,读者尽可以结合文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探寻作品
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内核,与作者的写作动因发生神交,以达到二者之间的情感契合。
在小说《老人与海》中,海明威描写了古巴渔夫桑地亚哥 84 天都没打到鱼,在第 85 天的时候,终于
打到一条18 英尺的大马林鱼。由于鱼重达1500 镑,需要用船拖着走,便有很多鲨鱼追来抢食,护食时
第1页/共16 页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化加一个带着血腥的标本。这就是“冰山原种无可奈何的失败。这是家时,只剩下了一个骨架,一个带着
血腥的标本。这就是“冰山原则”的八分之一,水下的八分之七留给了读者。作品歌颂了一种打不垮的精
神意志,书写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失败。这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事件,桑地亚哥也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常
识告诉我们,对渔民而言,面对丰富的海洋资源,出海打鱼只是其中的一种谋生方式。连续 84 次出海空
手而归,如果第 85 次成功了也倒不错,但他还是以失败告终。
由此思索开去,是否意味着他在饥饿时露出了人类贪恋的本性?是否意味着他的方式方法的错误?是
否意味着有几分不撞南墙不回头般的愚蠢?这是不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美国版本?假如他换一种生存
方式,换一种打鱼的思路,又会怎样?总之,这是一部可以多解的小说。像《老人与海》这类优秀小说,
都会给读者留下很多“话柄”。因为这种小说具有汪洋恣肆的诗意潜质,“话柄”就是对诗意空间的想象、
阐释和填充,是读者参与互动的激情对话。
一般而论,叙事密不透风,主题鲜明而单一,结局圆满,四平八稳的小说,在诗意上是一筹的。叙事
时一味做加法,太过细腻会产生水分,无遮蔽,不留白,所有空间都被作者自己挤占了,堵住了行文的疏
朗之气,也堵住了诗意的生长点。这样的小说或许是无可挑剔的,但同时也让读者无话可说,最终趋于平
庸。
(摘编自李春平《袅袅余音与淡淡幽香——关于小说的诗意》,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意”可以指诗歌中情理融合的“意”与形神凝结的“境”相互交融又相互制约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B. 诗意不是诗歌所独有的,涵盖了小说等文艺作品。很多小说会因缺乏诗意而难以进入好小说的行列。
C. 对《诗经》中的作品进行翻译,不仅对原作产生了破坏性的伤害,还减弱了读者深入探索作品的兴趣。
D. 像《老人与海》这样具有汪洋恣肆的诗意潜质的小说,都能给读者留下发挥想象力,并参与互动的空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对诗歌艺术境界的分析,旨在引出本文的论题,即探讨小说的诗意,然后逐层深入分析如何解
读小说诗意。
B. 文章第三段以中国现代小说揭幕人鲁迅最具诗意的小说为例,论证了小说的诗意,要想“达诂”也非易
事。
C. 文章通过对解读小说诗意的两把钥匙的分析,可以证明“诗无达诂”与“冰山原则”遥相呼应,且优于
后者。
D. 除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文章还使用了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文艺学概念变得相对
容易理解。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体裁属性有差异,小说的意境和诗歌的意境都是一种亦真亦幻、亦虚亦实的存在,说是但二者又不
第2页/共16 页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能等同。
B. 清代人评价李商隐的诗歌《锦瑟》所说的“一篇《锦瑟》解人难”,可以印证董仲舒“诗无达诂”的观
点。
C. 只要我们尽可能地结合文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可以解读小说的诗意,在情感上与作者的写作动因契
合。
D. 缺乏诗意的小说往往在叙事上密不透风,主题上鲜明而单一,是一些结局圆满,四平八稳的小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村数字经济是以农村现代信息网络为载体,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驱动
力,将数字化的技术、人力、信息、知识、管理等作为生产要素,投入乡村一二三产业中,提高乡村产业
数字化水平,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催生乡村数字化新业态,实现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
2015 年中央4号文件首次提出“农村电子商务”,其内容包括农产品进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乡村数
字经济开启了探索阶段;2018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导各地区各部门结
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020 年全国脱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十四五”规划指出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乡村数字经济进入深
化阶段。
(摘自《2022 年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专题研究报告》,艾媒网2022 年3月31 日)
材料二:
中新社北京 4月20 日电(记者刘育英)中央网信办等五部门日前印发《2022 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
点》,部署了10 个方面 30 项重点任务,并提出到 2022 年底,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第3页/共16 页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五部门要求,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赋能作用,加快构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数字经济体
系,构建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数字治理体系,不断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推动数字中国建设迈出新步
伐。
《工作要点》明确了工作目标:到 2022 年底,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包括乡村数字基础设
施建设持续推进,5G 网络实现重点乡镇和部分重点行政村覆盖,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60%;乡村
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农产品电商网络零售额突破4300 亿元人民币;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数字乡
村试点建设初见成效等。
(摘自《五部门:到 2022 年底,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北京青年报》2022 年4月21
日)
材料三:
随着以 5G、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益融入农业农
村各个领域,数字经济发展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的
助推器。
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化转型使畜禽养殖、田间管理、机械装备等更加智能,对于提高农业生产
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构筑现代化农业信息体系,搭建农业数字化共享平台,建设现
代农业大数据系统,能够将农业生产、管理、销售体系进行数字化融合,全面提升农业数据的收集、加工、
分析、处理能力,有效激发农业新活力,带动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和供应链智能化发展,推动农业高
质量发展。
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数字经济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许多地方的农
民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新型互联网商业模式,实现了收入大幅提高。各地政府通过提供线上线下培训,让
农民搭乘“互联网+”快车,掌握更多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数字技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帮助农民实现创业增收。
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高效化、便捷
化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比如,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有效促进区域、城乡的公共
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联网率,已从2015 年的69
.
3%上升到目前的 100%。开设
“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同步课堂”等,让更多农村地区的孩子享受到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网络扶智
取得显著成效。
但目前,我国农村数字经济发展还存在数字基础设施薄弱、人才短缺、农业数字化转型不足等问题。
(摘自王琳《以数字经济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人民日报》2022 年7月7日)
4.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农村现代信息网络为载体的乡村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多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这有助于推动农村
第4页/共16 页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展开>>
收起<<
试卷类型:A绝密★启用前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文艺学著作中,常常会看到一个熟悉的词:诗意——简单地说就是诗的意境,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与情感融为一体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情与理融合为“意”,形与神凝结为“境”,情理与形神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结出了诗意之果。诗意是文学艺术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一种亦真亦幻、亦虚亦实的存在。那么,小说的诗意又是什么?小说的意境与诗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因体裁的属性不同,因此不能等同于诗的意境,它是优秀叙事文学散...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玖贝云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玖贝云文库,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相关推荐
-
VIP免费2024-11-14 22
-
VIP免费2024-11-23 3
-
VIP免费2024-11-23 4
-
VIP免费2024-11-23 3
-
VIP免费2024-11-23 4
-
VIP免费2024-11-23 28
-
VIP免费2024-11-23 11
-
VIP免费2024-11-23 21
-
VIP免费2024-11-23 12
-
VIP免费2024-11-23 5
分类:中学教育
价格:10玖币
属性:16 页
大小:338.44KB
格式:DOCX
时间:2025-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