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单导学课程 一轮总复习 高中物理 讲解详答

VIP免费
2025-01-03 0 0 4.13MB 145 页 5.9玖币
侵权投诉
活动单导学课程 一轮总复习 物理
第一章 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
1课时 运动的描述
【活动一】
1. B 解析:研究刘翔 110 m 栏比赛的跨栏技术时,需要分析人的不同的动作,所以此时
人不能看成质点,所以 A错误;研究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轨迹时,月球的大小相对于和地球
之间来说的,,此球可,所B研究
隧道所需的时间时,火车的长度相对于隧道来说是不能忽略的,所以此时的火车不能看成质
点,C;研一号的飞姿态时是它状如
能看成质点,所以 D错误.
总结:物体能否被看成质点是由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的,并非依据物体自身大小和形状判
断.
2. C 解析:甲看到楼房匀速上升,说明甲相对于地面匀速下降,乙看到甲匀速上升,说
明乙匀速下降,而且 v>v 甲看到丙匀速上升,丙看到乙匀速下降,丙可能停在空中
也可能匀速上升,故 AB正确;甲看到丙匀速上升,丙看到乙匀速下降,丙可能匀速下
降,且 v<v ,故 C错误,D正确.故选 C.
3. B 解析:t2表示时刻,2 s 内表示时间,A错误;t2t3表示时间,是从第 3 s 初到第 3
s末的时间间隔,B正确;t0t2表示时间,称为最初 2 s 内,而第 2 s 内指 t1t2C错误;tn
1tn表示时间,称为第 n s 内,D错误.
【活动二】
4. A 解析:位移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大小和方向,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表示,A正确;AC的位移 x=-4 m5 m9 mB错误;位移的正负代表方向,不
代表大小,C错误;整个过程中,质点的路程为 14 m, D 错误.
总结:同一运动过程中,路程不小于位移大小,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大小等于路程.
5. D 解析:电动车限速即最高速度不超过 20 km/h,是指瞬时速度,故 A错误;瞬时速
500 m/s
度,故 B错误;10 m/s 是百米跑的平均速度,但冲刺时的速度为瞬时速度不能确定,故 C
错误;京沪高速铁路测试时列车最高时速可达 484 km/h,指的是某时刻的速度可以达到 484
km/h,是瞬时速度,故 D正确.
即时训练 1. B 解析:v6t2 (m/s)得,当 t2 s 时,v24 m/s;根据质点离开 O点的距
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x(52t3) m 得,当 t2 s 时,x221 mt3 s 时,x359 m,则
质点在 t2 s t3 s 时间内的位移 Δxx3x238 mv==m/s38 m/s,故 B正确.
即时训练 2. A 析:由瞬时速度定义可知滑块经过光电门时的速度大小v==m/s0.10
m/sA正确.
即时训练 3. D 解析:照相机每隔 0.1 s 拍照一次,所以图中 08 cm 所用的时间 t0.4 s
照片与实物的比例为 110,所以图中 8 cm 对应的实际位移 x80 cm0.8 m,则小球在通
过图中 8 cm 距离内的平均速度为 m/s2 m/sAB错误;小球通过 6 cm 处的瞬时速度近
似等于图3.5 cm 7.5 cm 这一段的平均速度,图3.5 cm 7.5 cm 一段对应的实际
x′40 cm0.4 m,所用的时间 t′0.2 s,所以图中 6 cm 处的瞬时速度 v′m/s2
m/sC错误,D正确.
【活动三】
6. B 解析: 10 s 内火箭的速度变化量为 100 m/s,加速度 a1m/s210 m/s22.5 s 内汽
车的化量108 km/h30 m/s,加a2m/s212 m/s2,汽速度
表示速度变化快.故 B正确.
7. C 解析: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物体的速度增大,但是加速度可以减小,
即物体的速度增加得变慢,故 A错误;物体的加速度增大,如果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
相反做减,速B误;度表度变快慢
速度快,就越C;加的方变化向相
度方向,与速度方向无关,与速度方向可能相同,可能相反,可能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故 D
错误.
总结:
1. 加速度由物体的质量和所受合外力决定,三者大小必然联系;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
化量的方向相同.
2. (1)av同向或夹角锐角时,物体加速.
(2)av直时,物体速度的大小不变.
(3)av反向或夹角钝角时,物体减速.
即时训练 4. B 解析:v00a0,知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故
Av00a0B
v0<0a>0,知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故 C错误v00a0,知
加速度和速度方向相同,物体做加速运动,故 D错误.
即时训练 5. C 解析: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 v05 m/s.2 s 的速度方向沿斜
上,v3 m/sa===m/s2=-1 m/s2,即加速度大小为 1 m/s2,方向沿斜面向下,AB
错误2 s 度方沿向下v3 m/s,则 am/s2=-4 m/s2
大小为 4 m/s2,方向沿斜面向下,C正确,D错误.
2课时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活动一】
1. (1) 由题可知经过 10 s 时,速度示的速度为 v154 km/h15 m/s
由速度公式a==m/s21.5 m/s2
由位移公式
x1at×1.5×102 m75 m
这时出车离出点的距离是 75 m.
小问也可用由平均速度位移公式求解
(2) 当速度示的速度为 v2108 km/h30 m/s 时,
v2ax2x2==m300 m
这时出车从开运动经经的时间为 t2,根据速度公式t2==s20 s
这时出车时间表应10 11 15 .出车从此时开做匀速运动,匀速运动时间 t3
80 s,通过的位移 x3v2t330×80 m2 400 m
所以 10 12 35 时,计价器里程表应
xx2x3(3002 400)m2 700 m.
总结:
1.
中所涉及的物理量(包括已知量、待求量和
定的中间量)
涉及
的物理量 适宜选用公式
v0vtatxvtv0at
v0atxvtxv0tat2
v0vtaxtvv2ax
v0vttxaxt
2.
即时训练 1. C 解析vat1同学加速v2 m/s 所用时t11 s,通过的位移 x1
at1 m;之4 s 匀速通过的位x2vt28 m,可同学到达2
1 m 处;之2 s 内运动位移为 4 m,关卡再开,同学在 5 s 运动 10 m,到达关
4左侧 1 m 处,此时卡恰好同学运动 0.5 s 到达关4,而此时关4处于
状态,故 C正确.
【活动二】
2. D 解析:思维法求解运动的运动为子弹向做初速度为的匀加速
直线运动,Lv2a·L v2a·2Lv2a·3L v1v2v3
∶∶1,所以 AB错误.由于每块度相同,故由比例关系可得 t1t2t3()(
1)1,所以 D正确,C错误.
3. C 解析:思维,动车做初速度为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所
用的时间之比为 1(1)(),可知第 76的时间之比为
1(1)7t4(1) sLat2a
m/s20.5 m/s2.C正确.
总结:
1. (1) 平均速度公式: vv
\f(t,2
.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中间位置
的速度均大于中间时刻的速度.
(2) 位移差公式: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连续相等的时T内通过的位移之相等,即
ΔxaT2xmxn(mn)aT2.
2. (1) 1T 末、2T 末、3T 末、nT 末的速度之比 v1v2v3vn123n.
(2) 1T内、第 2T内、第 3T内、、第 nT内的位移之比
xxxxn135(2n1)
(3) 静止始连续通过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
t1t2t3tn1(1)()()
【活动三】
4. C 线xv0tat216t2t2v016
m/sa4 m/s2在汽运动1 s 内的xat2×4×12 m2
m,停运动1 s 的平均速度 v== m/s2 m/s.C正确.
总结:因为汽车匀减速到速度为时,加速度消失,汽车停运动,所以问题
判断汽车减速为所用的时间.车到速度减小为所用时间T题中所
知时间 tTT大,则在直接利用运动学公式计算时,公式中的运动时间应
tt大,则在用运动学公式计算时,公式中的运动时间应为 T.
5. D 解析:当物体的末位置在出点的上方时,根据 xv0tat27.510t×5t2
t24t30t13 s t21 svv0at v±5 m/s;当物体的末位置在出
的下方时,根据 xv0tat27.510t×5t2t24t30t(2±)s
,即 t3(2)s,由 vv0at v=-5 m/s,所以 ABC正确,D错误.故选 D.
总结:若双向可逆类问题的过程加速度大小、方向均不变,可对过程列,也可分段
研究;若前后加速度大小不同时,必须分段列.如果问题涉及末速度为的运动,可把该
段看成反向的初速度为、加速度不变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即时训练 2. D 析: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减为的时t0== s1.6 s<2 s
所以从车到停的位移大小 x1m 6.4 m,汽车离停车线的距离为 8 m6.4 m1.6
m,故 A错误;如果汽车在距停车线 6 m 处开位移6.4 m所以汽车
能在停车线处停车人,故 B错误;车的位移是 6.4 m,所以汽车可做匀速运动的位移是
1.6 m驾驶员的反应时间 ts0.2 s 时,汽车刚好能停在停车线处人,故 C错误,D
正确.
6. B 汽车v036 km/h10 m/st10.5 s 速直线
动,有 x1v0t15 m车过程的加速度大小为 a10 m/s2,由匀减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02v
= - 2ax2,可得车距离为 x2= = 5 m , 故 安 全 距离为 d(x1x2)10 m . 故 B
确,ACD错误.
总结:分段分析,衔接处的速度往往连接各段的纽带,应注意分析段的运动性质.
借助像法,末速度为的匀减速直线运动通过思维转化为初速度为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即时训练 3. B 解析: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为 a1==,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为 a2==-,
所以加速段和减速段加速度大小之比为 21B正确,A错误;匀加速运动的平均
速度 v1=,匀减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v2=,所以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 11,故 CD错误.
3课时 自由体运动
【活动一】
1. D 解析:A中,可能受到空气阻力其他力影响,从而使的加速度不等于 g
就不是自由体运动A错误;B中,物体有可能有初速度,B错误;C中,
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定,由 g=可知,ΔvgΔt时间相等,则速度
的变化量相等,C错误;D中,根据自由体运动的性质判定 D正确.
总结:(1) 初速度为
(2) 重力
2. C 析:xgt2物体运动时间 t3 sA误;vgt 入数
地速v30 m/sB错误2 s 内的位移 x2gt×10×4 m20 m,故1
s内的位移为 Δxxx225 mC正确;由v=代得整个下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vm/s15 m/sD错误.
即时训练 1. D 解析:虽然羽毛果做自由体运动,但不知道开的位置,所以不
能直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AB错误;由 ΔxaT2,得 a=,C错误,D正确.
即时训练 2. C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在光的时间内,物体下降两层砖度,
12 cm(0.12 m)光时间为 2.0×102 s,所以 AB 段的平均速度为vm/s6 m/s;由于时
A点的速度近似为 6 m/svgt 可得下降的时间为 ts0.6 sC
确,ABD错误.
即时训练 3. B 解析AB释放后都做自运动BA球的速度 vA
gt0B释放tAB球之ΔxvAtgt2gt2gt0t,则gt0t0
的图线为一条过点的倾斜直线,斜率g,故 B正确.
【活动二】
3. C 解析据对称性可知,上升过程和程的时间相等、位移大小相等、方
相反,则位移不同,故 A错误;物体到达最高点时,速度为,加速度为 g,故 B错误;根
Δvgt,知 t相同,则整个过程中,任意相等时间内物体的速度变化量相同,故 C正确;
物体上升过程中最1 s 内的位移 hgt2×10×12 m5 m,与初速度无关,故 D错误.
4. D 解析:体在塔顶边缘A出,位移大小为 10 m 的位置有,如图所示,
一处在 A点之上,一处在 A点之下,A点之上时,通过位移大小为 10 m 处有上升和下
两种过程,在 A点之下 10 m 有下降过程.
分段
H=,得 v020 m/s,物体上升 10 m 时,速度为 v1,则由 vv2gh,得 v110m/s
t1==(2)s,故 A正确;物体从出到下落至 A点上方 10 m 时,t2t1+=(2)s,故 B
正确;物体从最高点到下A点下方 10 m 处时,Hhgtt3s,故物体从出到
落至 A点下方 10 m 处时,t′3=+t3(2)s,故 C正确,D错误.故选 D.
法二:全
直向上为正方向,物体的位移为 xv0tgt2,当物体位于 A点上方 10 m x10
mt1(2)st2(2)sAB正确.当物体位于 A点下方 10 m 处时,x=-10
mt3(2)s为负舍去,故 C正确,D错误.故选 D.
总结(1) 速度v0 ag变速线
物理量的量性.
(2) 分段法:将全程分为段,即上升过程的匀减速段和下过程的自由段.
即时训练 4. D 解析:体的初速度方直向上,1 s 物体的速度方向向下,大小为
10 m/s,则在此 1 s 物体速度的变化量 Δv 10 m/s,这Δvgt10 m/s ,故 1
s物体的速度方向向上,物体在出点 A上方,D正确.
即时训练 5. C 解析:题应用思维求解,即运动直上运动可等同于从一定高
度处开的自由体运动的运动,所以第个所用的时间为 t2==,第一个所用的时间为
t1=-=-=(2)此有==2+,即 3<<4C正确.
【活动三】
5. B 解析:伽利猜想自由体的运动速度与下时间成正比,并接进验证,而
是在面实基础上的理理,A正确;伽利略通过面实验证力不是维持
物体运动的原因B错误;伽利面实淡”重力的作用,便于测量运
动时间,C正确;略通过接验证了铜(初速度为 0)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
次方成正比,D正确.故选 B.
总结:研究方逻辑推→猜想假设→验验证→合理外推,这核心
逻辑推(包括数演算)来.
即时训练 6. D 析:过程的实程,一个为理过程AB
错误.由于伽利略时代靠滴水等方式计时,不能测量自由体所用的时间,伽利让铜沿
阻力很小的下,由于沿斜面下滑时加速度小,所用时间长得,所以容易测量,这
个方法叫“淡”重力C错误,D正确.
4课时 运动图 追及问题
【活动一】
1. B 解析:速度时间图像还是位移时间图能表示物体做直线运动,而不能表
示物体做线运动,所以图线 13表示物体做直线运动,故 A错误;xt 0t1时间内
物体 12通过的位移相等,所用时间相等,则它的平均速度相等,故 B正确;vt
t3时刻物体 3与物体 4的速度相同,故 C错误;xt 图线的等于物体的速度,
0,表示物体沿正方向运动,斜率小于 0,表示物体沿负方向运动,则知 t2时刻表示物体 2
反向运动,vt 中速度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则知 t4时刻物体 4有开反向运动,
D错误.
2. D 解析:从图可知,xv成正比,即 xkvk是比例系()v===ka
加速度与速度成正比,所以质点做加速逐渐增大的加速运动,故 D确,ABC
误.
总结:(1) 内在:函数关系
(2) ()、点(点、点等)、线(图线、斜率近线等)、面()(
)
即时训练 1. C 解析:由图线可知,质点运动的平均速度逐渐增大,则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
线v0.50.5tv0.50.5tv00.5 m/sa1 m/s2
AB错误;质点在 1 s 末速度为 vv0at1.5 m/s,故 C正确;质点在第 1 s 内的平均速度
v(0.50.5×1)m/s1 m/s,故 D错误.
即时训练 2. C 解析根据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可得,01 s 内为匀加速直线运动,
vatt,速度为正方向,D错误.第 1 s 末的速度 v1 m/s12 s 内加速度变为负
而速度为正方向,此为减速运动,v′1 m/sa(t1),到 2 s ,速度减小为 0B.2
3 s度为 0加速线 va(t2)t
2,即从第 2 s 始又重面的运动,C正确,A错误.
即时训练 3. A 解析:小球由静止与地面碰撞后高度,说明整个过程机械能
小球起始高度为 h,则 v±,由何关系可知,A正确.
【活动二】
3. 汽车 AB的运动过程如图所示.
(1) AB汽车速度相等时,车间的距离最,即 v′BvBatvAt3 s
此时汽车 A的位移 xAvAt12 m
汽车 B的位移 xBvBtat221 m
故最距离 ΔxmaxxBx0xA16 m.
(2) 汽车 B从开减速直到静止的时间 t1==5 s
运动的位移 xB==25 m
汽车 At1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xAvAt120 m
此时相距 ΔxxBx0xA12 m
汽车 A运动的时间 t2==3 stt1t28 s.
总结:(1) 一个条好两个关系一个件:速度相等.这是体是否(
)、距离最大、距离最小的,是题的切入点.②两关系间关系和位移关
系.通过物体位移之间的量关系,是题的突破口.
(2) 用方物理分析法:抓住“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某位置这一真审
题,挖掘题中的隐含建立物体运动关系的图,并出运动情况图,出位移关
系.像法:将两者vt 在同一系中,然后利像求解学分析法:
从开时间为 t,根据条列位移关系方程,得到关于 t次方程,用判
式进Δ0,即有,说明可以相遇两次, Δ0,说明刚好追上或相
Δ<0,说明不上或不能相
4. C 解析:甲车的加速度大小 a1m/s2m/s2,乙车的加速度大小 a2m/s20.5
m/s2此甲车的加速度小于乙车的加速度,故 A错误;t24 s 车的速度均为 vv1
a1t16 m/s×24 m/s8 m/sB错误;024 s 内,甲车的位移 x1(168)×24 m288
m,乙车的位移 x2(208)×24 m336 m两者位移之Δxx2x148 m若两车在 t
24 s 时刻相则开始刹车时两辆车的间距等48 m若两车在 t24 s 刻之,开
始刹车的间距小于 48 m碰撞车时车的间距一定不
超过 48 mC正确速度相等有相则速度相,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
大,车不可能.故 D错误.
即时4. D 物体 0,甲t1所以 A
D点相,表体相根据 xt 斜率表示速度,可知此时乙的速度
大,所以 B错误;图点表示同一时刻到达同一位置,即体相CD
点相,所以甲、乙相次,所以 C错误;由图可知 t1t2时间内物体次相
物体在此时间内位移相等,此平均速度相等,而对于乙物体来说平均速度为中间时刻
的速度,即对应的时间为,甲、乙物体相距最的时刻为当甲的速度和乙的速度相等,而
甲物体的速度不变,为 t1t2内的平均速度此在时间时甲、物体速度相等,
此此时甲物体位移为 x=,所以 D正确.
即时训练 5. 泥石流到达坡底的时间为 t1,速v1,则 x1v0t1a1tv1v0a1t1t1
20 sv116 m/s
而汽车在 t219 s 的时间内的位移为 x2a2t90.25 m
速度为 v2a2t29.5 m/s
经时间 t3泥石流上汽车,则有 v1t3x2v2t3a2t
t26t33610
Δ<0,方程无,所以泥石流法追上汽车,机能安全离.
5课时 实验:测量做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
【活动一】
1. B 解析:和复,电火
点是靠放墨粉纸盘A正确;器使8 V 电,电
器使220 V 电,B误;两种打
定,C正确;电火作时,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小,D正确.故选 B.
2. (1) A (2) 0.416 (3) 0.398 (4)
解析(1) 释放小车小车,以能在点,
于实据的处理和误的减小,故 A正确;电作时使用的是
为直,故 B错误;每相计数点间4个点,图中出,
每相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是 0.1 sC误;vt 时,图线量通的点
不在直线上的点量分在直线的两侧,故 D错误.
(2)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极短时间内平均速度,则
vD==m/s0.416 m/s
根据 ΔxaT2,由逐差法可得
a==m/s20.398 m/s2.
(3) 如果由于定,电的f51 Hz那么实际周期变小,根据运动学
ΔxaT2得,实的加速度会偏,所以测量的加速度实的加速相比是
小.
总结:
1. 相同.
2. 计数段为,直分为前后两计算带计数段为,可以掉首段或
中间一段计算
即时训练 1. (1) 0.10 4.13(4.104.16)
648(6.456.51) (2) 匀加速(或匀变速)直线
(3) 0.261(0.2540.268)
(4) 0.126(0.1210.131)
解析:(1) 由题图可以知道,AB点的时间间隔是 0.10 sAD点的距离是 4.13
cmD点到 G点的距离是 6.48 cm.
(2) (xBCxAB)(xCDxBC)(xDExCD)…基这表在实
允许范围之内,的小车做的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3) AB之间的距离为 x1,以后各段分x2x3x4x5x6,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ΔxaT2x4x13a1T2x5x23a2T2x6x33a3T2a
a0.261 m/s2.
(4)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有 vB0.126 m/s.
3. (1) 1.39 (2) B (3) 可行 的高度之比等于中间时刻速度之比
解析:(1) 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T0.1 s,则 E点的速度
vE==m/s1.39 m/s.
(2) 根据 vt 可知小车做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故选 B.
(3) 可行的.所用的时间t0.1 s即时间 t相等,所
长度之比等于此段的平均速度之比;而此段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中间时刻的速
度,最得出结论的长度之比等于此段的平均速度之比,等于中间时刻
的速度之比.即的高度之比等于中间时刻速度之比.是合理的.
总结:
1. 通电后释放小车.
2. (1) 明确义并选合理度,出的图标纸
(2) 描点时要用平行于线形地表示出位置.
(3) 如果是直线,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均匀直线
;如果图线是线,要用平滑的线连接各点,不要用线连接各点.
【活动二】
4. (1) 球 (2) ③④ 
(3) 9.61(9.59.7) (4)
解析(1) 测量当地重力加速度需量减小空气阻所以度大、体小的
球最合.
(2) 成实首先该将刻度定在上,好三脚架的位
置;为下时间很,所以一定要然后小球从刻度尺旁静止
释放.故顺序③④.
(3) 出小球所在位置的刻度分2.50 cm26.50 cm77.20 cm;小球做自由
体运动,根据 ΔxgT2可得 g===9.61 m/s2.
(4) 为就小球了竖直方向,但是小球直方向上的运动依自由体运动,
验结果无影响,故能用面的方测量出重力加速度.
5. (1) vAΔt (2) 52.1 16.7
解析(1) v Δt 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AΔt 时间内的初速度,根据速度v
vAvAΔt.
(2) vvAaΔt题图丙可知,图线与轴交点的vA图线
,得 vA52.1 cm/s,图线的斜率等于 a,即 acm/s2a16.7 cm/s2.
即时训练 2. 2k 2kt0 kt
解析:小球做自由体运动,出点在 A门处,小球在 A门处的速度为 0,则小球从 AB
的过程 xgt2,则=gt,可知 t为一次斜率 kg2k.依据速度
vBgt02kt0;而光电门的间距 dgtkt.
章 相作用
1课时 重力 弹
【活动一】
1. B 析:是物体间的相用,就有物体和受体,A错误
点,B同一上同离地同时
到的,故 C学中质可
的作用果可以把力分为动阻力持力等,故 D错误.
2. 重力的图示如图甲所示,的示图如图乙所示.
甲  乙
【活动二】
3.
   
甲   乙    丙   丁
解析:图甲中重力作用下对 AB产生挤压作用,故 AB处对有弹
方向与过点的平面直,如图甲所示.图乙中CD挤压用,C
处为面,D处为支撑点,所以 C处弹力垂直于圆弧面指向球D处弹力垂直于
上,如图乙所示.图丙中球挤压墙壁拉紧绳子,所以对球的弹直向
对球的弹力沿子向上,如图丙所示.图中当重心不在球处时,弹的作用线也通过
,如图所示.应注意不要错误地为弹作用线定通过球的重心
总结:
1. 在 一定
2. 直 直 直 收缩 
即时训练 1. A 解析:小球定受到重力线的.小球和光滑假设斜面对
小球有弹,小球受到作用,重力线的直方向上,弹力垂直于面向
上,的合不可能为,与题矛盾,故面对小球有弹,故 A正确.
【活动三】
4. B 解析:L0可知,当弹物体时有 mgk(L1
L0),当弹上面物体时有 mgk(L0L2)联立解k=,故 B正确.
5. (1) 小车静止时,球受到的作用.重力的弹,根据平知,对球的
大小等于球的重力 mg,方向直向上.
(2) 选小球为研究对.小车以加速度 a运动时,小球所受重力一定
平向,此时,弹F的方向一定指向上方,有这小球在直方向上
方向加速小球方向向的α(
图所示),根据牛顿Fsin αmaFcos αmgFmαarctan .
拓展:当小车的加速度为 agtan θ 时,弹的方向沿
上 , 此 时 小 车 可 能 匀 加 速 运 动,也可能向匀减速运动.
总结:(1) 根据胡克律计算
(2) 根据的平件计算
(3) 根据牛顿律计算
即时训练 2. D 解析:胡克度系k==200 N/mD正确.
即时训练 3. D 解析:对球行受析可得 AB 对球的作用子对球、球的
重力的合反向,则 AB 球的作用大小 F==12.5 NABC误;AB
对球的作用平方向夹角α,可得 tan α==,α53°,故 D正确.
即时训练 4. A 解析:当物体的质量为 m时,下面的弹量为 x1mgk1x1
当物体的质量为 2m 时,2mgk1(x1x)k2x联立可得 x=,A正确.
2课时 摩擦
【活动一】
1. B 解析:匀速运行时乘客所受的摩擦等于力沿斜面向下的分A错误;
匀速运动段,乘客处于平状态,扶梯乘客的作用力竖直向上,乘客扶梯的作用
直向下,B正确;由于能化的自动扶梯乘客站面上,乘客的加速度的方
沿斜面向上时,乘客要受到沿斜面向上的摩擦的作用,与运动方向相同,C错误;乘客
摘要:

活动单导学课程 一轮总复习 物理第一章 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第1课时 运动的描述【活动一】例1.B 解析:研究刘翔110m栏比赛的跨栏技术时,需要分析人的不同的动作,所以此时人不能看成质点,所以A错误;研究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轨迹时,月球的大小相对于和地球之间的距离来说是很小的,可以忽略,此时月球可看作质点,所以B正确;研究火车通过隧道所需的时间时,火车的长度相对于隧道来说是不能忽略的,所以此时的火车不能看成质点,所以C错误;研究嫦娥一号在轨道上的飞行姿态时,看的就是它的形状如何,所以不能看成质点,所以D错误.总结:物体能否被看成质点是由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的,并非依据物体自身大小和形状判断.例2....

展开>> 收起<<
活动单导学课程 一轮总复习 高中物理 讲解详答.DOCX

共145页,预览29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玖贝云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玖贝云文库,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分类:高等教育 价格:5.9玖币 属性:145 页 大小:4.13MB 格式:DOCX 时间:2025-01-03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145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