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024届高三1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全国乙卷)(考试版)

2025-05-10 0 0 2.29MB 6 页 10玖币
侵权投诉
语文试题 1页(共 10 页) 语文试题 2页(共 10 页)
………………○………………内………………○………………装………………○………………订………………○………………线………………○………………
………………○………………外………………○………………装………………○………………订………………○………………线………………○………………
学 校 : ______________姓 名 :_____________班 级 : _______________考 号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绝密★启用前
2024 届高三 1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全国乙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阅读(本题共 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散文须有学,就是要有学养。所谓学养,不是单纯的书本知识。学养与知识储备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
不仅仅是知识储备。学养是学问和修养的综合,是体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整体气质,一种非常自然的能够传递
生命信息的书卷气。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作家的学养决定了散文的厚度。好的散文,应当以知
为核心,闪烁着知性的光辉,流露出作家的学养、涵养、修养,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反思,应该具有厚
重的文化意识和深邃的历史感。古人那些优秀的散文作品,总是蕴含着知识的光辉,令人回味无穷。
散文须有识,就是要有见识。“识”“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未必有识有识必先有学
是识的前提和基础,识是学的升华和结晶。思想的深度决定着散文的高度。唐代刘晏明确提出“士先器识,
而后文艺”的文艺观,强调“士”要先培养自己的胸怀、器识,培养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基本信仰和价值
观,然后才能从事文艺创作。“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曾在《典论·论文》中强调了文章
的价值,认为文学创作是有关治理国家的伟业,是万世永不消亡的大事。可以说,中国散文形成之初,就不
是为作文而作文是自觉承担了较为重大的社会责任,表现了当时人们最关切的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左
传》《战国策》中的那些文章,讨论的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白居易说:“文章合
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纵观古代散文传统,占据绝对优势和统治地位的是“文以载道”的创作主张。
在作品中表达一种价值、一种追求,或者表达对某种价值的希冀和愿望,这不就是文学的责任吗?从《论语》
“仁义礼智信”到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若干“道”语,
表现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天下观、人生观、价值观。作家有着怎样的胸襟,才有怎样的格局;有着怎样
的格局,才有怎样的境界。有大胸襟者,方有大格局;有大格局者,方有大境界。
散文须有情,就是要有情感、有情怀,有情的散文才有温度。“情感”是散文的基底和内核,没有情感
散文是冷冰冰的不能给人以温暖。中国散文素有伟大的抒情传统陈世骧认为:“抒情精神在中国传统之中
享有最尊尚的地位,正如史诗和戏剧兴致之于西方。我国古人没有情感教育这个概念,是很多散文实际上
起到了情感教育作用。像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都是以情动人的上品。清代张潮表
示:“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饰乾坤
散文须学、须识、须情,是一个很高的标准。纵观当下的散文创作,学养不足、见识不深、功力不够的
问题或隐或显地存在着。不少散文,可以说才华有余,学识不足,没有感情。有的作家忙于创新,不屑于学
习传统,这是很危险的。20 世纪 80 年代,汪曾祺曾经语重心长地说过:“有些青年作家不大愿读中国的古典
作品,我说句不大恭敬的话,他的作品为什么语言不好,就是他作品后面文化积淀太少,几乎就是普通的大
白话。作家不读书是不行的。“看来所有的人写散文,都不得不接受中国的传统……既然我们自己的散文
统这样深厚,为什么一定要拒绝接受呢?我认为二三十年来散文不发达,原因之一,可能是对于传统重视不
够。”我相信,不管散文如何变化如何创新,它的这些基本价值永远不会过时,学、识、情,这个本不能丢
这是散文的生命,是散文的灵魂,也是散文之所以存在的价值之所在。广大读者之所以依然爱散文,爱的就
是它所传达出的真善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
(摘编自徐可《“学、识、情”是散文的生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养是知识储备和修养在一个人身上展现出来的整体气质,是能够传递生命气息的书卷气。
B.见识是建立在学养基础上的思想,反映的是作家对时代、对社会、对人生等的看法、观念。
C.虽然我国古代没有情感教育的概念,但像韩愈一样的大家仍写出了许多以情动人的上品。
D.当下许多作家忙于创新,不屑于学习传统,因此写出的散文才华有余,学识不足,没有感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可以作为例子来论说作家应具有胸襟格局,从而论证散文须有识。
B.文使
C文章采
D.文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富五车的学者能更得心应手地写出闪烁着知性光辉令人回味无穷的好散文。
B.作家不应为作文而作文,要有文以载道的创作自觉,能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C.当代散文不管如何变化创新,都要接受、传承古代优秀散文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
D作家的学养决定了散文的厚度,思想决定了散文的高度,情感决定了散文的温度。
{#{QQABRYyEogAAAJBAAAhCAQHQCgKQkBCCAIoOwAAAMAAASRFABAA=}#}
语文试题 3页(共 10 页) 语文试题 4页(共 10 页)
………………○………………内………………○………………装………………○………………订………………○……………线………………○………………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外………………○………………装………………○………………订………………○………………线………………○………………
(二)实用类文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用它来看五彩缤纷的世界。温度是衡量物体冷热的指标,用眼睛能“看”到温
度吗?
显然,人眼只能感知可见光,不能看到温度。但有些动物可以,例如响尾蛇。响尾蛇的眼睛和鼻孔之间
有一种叫作“热敏器”的器官,可以探测到周围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输到大脑中
进行处理,这使得它们能够在黑暗中定位猎物,或者在白天也能够找到潜藏在草丛中的猎物。
既然响尾蛇能“看”到温度,那么人类如何能借助仪器设备也“看”到温度呢?在实现这个目标之前,
人类物理学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史,即黑体辐射问题的研究,这也是被广为流传的物理学上空的“两朵
乌云”之一。
所谓黑体,指的是可以吸收全部外来辐射而无反射或者透射的理想物体。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从 1896
年开始对热辐射进行系统研究,最终给出了黑体辐射的普朗克公式,圆满地解释了实验现象,更精确地描述
了辐射、温度和波长的关系,从此被广泛应用于红外温度的计算中普朗克是公认的近代物理的开拓者之一
普朗克公式表明:任何温度大于绝对温度(0K)的物体,都会发射电磁辐(电磁波)。红外辐射和我们眼
睛能看到的可见光都属于电磁辐射,只是它的波长要比可见光更长。从普朗克公式可以推导出前面所说的维
恩位移定律:
波长=0.002897/温度
也就是温度越高的物体它发射电磁波的中心波长越短,电磁辐射根据波长划分了不同的波段。我们看到
的可见光波段是太阳发出的电磁辐射,大概相当于温度为 6000K 的物体发出的电磁辐射;而我们地球上大部
分的物体温度300K 左右,发射出的电磁辐射波长更长,都是在红外波段。
使用红外辐射探测装置,通过非接触的方式获取目标温度的技术是红外遥感。利用红外遥感,人类不需
要可见光,也不需要直接接触,就能用眼睛“看”温度,红外遥感也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医疗、气象、
环境监测等领域
例如,在军事领域,红外遥感技术可以用来侦测地方的隐蔽目标,识别和追踪导弹等。在工业中,红外
遥感可用于测量设备表面温度。在医学上,监测人体发热症状,帮助医生进行初步诊断。在农业中,红外遥
感可用于测量土地表面温度和作物温度,分析作物生长状态和水分利用情况。在环境监测中,红外遥感可用
于测量大气温度和水面温度等,帮助科学家了解气候变化、海洋环境和陆地表面的变化情况。
由于红外遥感“看”到的是目标物自身发射的电磁辐射,不需要辅助光源,因此可以昼夜成像,实现夜
间侦察。并且,与雷达或者激光相比,其自发辐射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在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我们经常见
到用来捕捉珍稀野生动物踪迹的红外相机,就是利用红外遥感
目前市场上也有越来越多的红外热成像产品,就是利用红外热成像产品,将物体的热信号转换为人眼能
够识别的图像。首先通过光学系统接收并聚焦目标的红外辐射;之后,通过红外探测器将接收到的红外辐射
转换为电信号;在经过一系列的放大、滤波等信号处理过程后,形成视频数据传输至显示器显示,最终得到
与物体表面温度分布相对应的红外热图像。
发展到今天,卫星上红外遥感技术测量的海面温度精度可以达到 0.3K陆面温度的精度也可以达到 2K
人类的眼睛虽然不能像响尾蛇那样直接“看”到温度,但借助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却可以“看”到更准确
的温度、更大区域的温度以及更多精彩的世界
(摘编自杜永明《用眼“看”温——红外遥感》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响尾蛇能够在黑暗中或白天定位猎物,与被称作“热敏器”的器官有关。
B.黑体辐射问题的研究曾经在人类物理学领域广为流传,它早于红外技术研究。
C.物体温度与波长关系密切,地球上的物体的电磁辐射都是非可见光波段。
D.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能看到更准、更广的温度,也能看到更多精彩的世界。
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看”是以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红外遥感测量温度的方式进行描述,符合科普文的特征。
B.黑体辐射问题的研究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普朗克的热辐射研究对破开“乌云”意义重大。
C.珍稀野生动物自身发射的电磁辐射具有隐蔽性,若没有光源辅助,很难被红外相机捕捉到。
D.红外热成像产品能将物体的热信号转换为人眼能够识别的图像,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6生活中,人们对红外遥感不陌生,但对其研究并不清楚。某短视频平台计划向人们介绍红外遥感及其研究
历程,如果你是该平台知识类主播,请依据材料写出你介绍的要点。6分)
(三)文学类文阅读(本题共 3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沈从文
这已是谷子上仓的时候了。
年成的丰收,把茂林家中似乎弄得格外热闹了一点。在一天夜饭桌上,坐着他四叔两口子,五叔两口子,
姨婆,碧霞姑妈同小娥姑妈,以及他爹爹;他在姨婆与五婶之间坐着,穿着件紫色纺绸汗衫。中年妇人的姨
婆,时时停了她的筷子为他扇背。茂儿小小的圆背膊已有了两团湿痕。
桌子上有一大钵鸡肉,一碗满是辣子拌着的牛肉,一碗南瓜,一碗酸粉辣子,一小碟酱油辣子;五叔正
夹了一只鸡翅膀放到碟子里去。
“茂儿,今夜敢同我去守碾房罢?”
{#{QQABRYyEogAAAJBAAAhCAQHQCgKQkBCCAIoOwAAAMAAASRFABAA=}#}
摘要:

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内………………○………………装………………○………………订………………○………………线………………○………………………………○………………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绝密★启用前2024届高三1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全国乙卷)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

展开>> 收起<<
语文-2024届高三1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全国乙卷)(考试版).pdf

共6页,预览2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玖贝云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玖贝云文库,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分类:中学教育 价格:10玖币 属性:6 页 大小:2.29MB 格式:PDF 时间:2025-05-10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6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