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024届高三12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新课标I卷)(考试版)

2025-05-10 0 0 899.15KB 4 页 10玖币
侵权投诉
语文试题 1页(共 8页) 语文试题 2页(共 8页)
… … … … … …○ … … … … … … 内 … …… … … … ○ … … … … … … 装… … … … … … ○ … … … …… … 订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学 校 :
______________
姓 名 :
_____________
班 级 :
_______________
考 号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绝密★启用前
2024 高三 12 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新课标 I
语 文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I(本题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20 世纪 20 年代,一些社会学学者在建立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同时,大力推动社会调查的发展,从北平人力
车夫调查到无锡经济调查等,掀起了一场“社会调查运动”。在此基础上,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为主力的学者
提出“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引进西方人文生态学方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建立了“社区研究”的基本框
架。“社会调查运动”相比,“社区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更进一步,主张选择一些相对固定的社区(村落)
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这有利于深入全面地认识社会的本质20 世纪三四十年代,者们开辟了多个社区研究
的田野地点,诞生了以吴文藻、费孝通等为代表的“燕京学派”,形成了如费孝通《乡土中国》这样的理论著
作,深刻把握和概括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质。
改革开放以后,费孝通大力倡行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我们通常也将其称为田野调查,这是对社区研究
方法的拓展。在费孝通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学学科始终以“从实求知”作为学科准则,走出了一条紧贴中国社
会现实、反映中国发展经验的中国社会学道路。
在实践中,田野调查呈现出两种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主张。有学者主张抛开包括理论在内的一切成见,“
抱”并忠实地反映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强调调查本身所带来的“现场感”对研究的启发作用。也有学者强调
理论在田野现场中发挥的作用,认为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尽管调查者自以为客观地反映了事实,但充其量只
是收集了一些声音影像或意见态度,这非但无益于我们认识真正的社会事实,反而可能会误入歧途。这两种主
张走向极致,都会影响学术研究的深入性和真实性有学者分别将其称“朴素经验主义”“抽象经验主义”
朴素经验主义讲眼见为实”将收集的材料当作研究的结论,缺少分析辨别,会将研究变成“报告”“报
道”;抽象经验主义则从理论出发,去田野中挑选与理论相应的材料,或者用理论“裁剪”现实,田野变成了
理论的工具。抽象经验主义风格的研究论文,用抽象的语言讲一些现实的问题,往往会走向一种貌似高深的肤
浅。但事实上,田野调查并非只能产生这两类研究。
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着鸿沟,是社会科学面对的普遍问题。“从实求知”原则所强调的要义在于,理论
调查实践的工具,现实是调查实践的目的。费孝通所理解的“从实求知”正是要求社会学在田野调查中弥合、
跨越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调查者要以调查对象的感受、思想、行为和命运为研究目的而非工具和手段。这
是费孝通对吴文藻提出“以实地研究始,以实地研究终”的社区研究法的升华。 吴文藻所说的调查目的还是“实
地研究”,而费孝通直接就说“回到人民”,这是田野调查方法的新论。田野调查方法既不是各种调查设计框
架,也不是各种调查技术技巧,而是在田野中如何做到以理论为工具、以人民为目的方法。
调查者在进入田野时,既带着充实的理论,又不被理论支配,就需要有充分的“方法自觉”意识。所谓
法自觉,就是要在田野中保持强烈的反思意识,即我们在观察访谈一个人、在讨论追索一件事的时候,到底依
靠运用了什么样的理论工具。理论让我们看到的东西,可能是深刻的本质,也可能是理论的偏见。 当我们看
到某个现象与我们的理论不一致时,我们倾向于将这个现象看作表面的、暂时的。例如,我们用资本理论去观
察老板和雇员的关系时,如果发现他们比较融洽,没有支配和剥削的关系,就会认为他们是隐瞒了什么,或者
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我们没有观察到。在理论潜意识的支配下,我们会直到找到一些“剥削”的蛛丝马迹才
罢手,并认为这是穿透了社会现象的表面而进入深层的结构找到了社会的“真实 那么这种“真实”
底是理论的真实还是现实的真实?
有些学者提出要注意事件和人的“边缘”或“变态”(相对于中心、常态而言),还有些学者指出要注
田野中的“异例”(相对于典型而言),这都是田野中“方法自觉”的体现,是田野调查中突破“理论障碍”
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除要求调查者有强烈的反思意识之外,还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最好在田野
的“现场”中展开。田野调查相对于其他研究方法的一个巨大优势,就是调查者能够沉浸到田野中,用“心”
去感觉、感受调查对象的思想言行,“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 还是以上述老板和雇员关系
为例,那种“融洽”的关系到底是不是真的,需要我们与研究对象的“感通”。这种感通好像是一种方法,但
归根到底并不是方法,能否感通,取决于我们能否坚持“从实求知”的调查理念。以调查对象为调查目的,以
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为目的,而不是以理论或者研究论文为目的,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从实求知”
(摘编自周飞舟《社会学的方法自觉:从实求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20 世纪 20 年代后,国的社会调查伴随着社会学学科的建立而获得发展并形成了相应的理论和方法
B.改革开放后,费孝通大力倡行田野调查,在他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学学科遵循了“从实求知”的学
准则。
C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着鸿沟,是社会科学的普遍问题,而“从实求知”有可能弥合、跨越这一鸿沟。
D谓方法自觉是要在调查中带着充实的理论在其指导下保持反思意识找到社会的真实”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A.在我国,社会调查主要经历了“社会调查运动”“社区研究”“田野调查”等阶段,而最终目的和落
脚点则是“回到人民”。
B.“社区研究”引进了西方人文生态学方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在理论和方法上比“社会调查运动
更进一步,深刻把握了中国社会的本质。
C.相比于其他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法需要调查者沉浸到田野中,与研究对象“感通”,用“感通”去
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
摘要: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内………………○………………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绝密★启用前2024届高三12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新课标I卷)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展开>> 收起<<
语文-2024届高三12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新课标I卷)(考试版).pdf

共4页,预览1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玖贝云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玖贝云文库,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分类:中学教育 价格:10玖币 属性:4 页 大小:899.15KB 格式:PDF 时间:2025-05-10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4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