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5-05-09
0
0
37.64KB
13 页
10玖币
侵权投诉
2024 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广东卷)
历史原创模拟题
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左传·闵公元年》记载,管仲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明,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
也。”《论语·季氏》中写道:“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上述这些言论在春秋
时期屡见不鲜,这种现象可以推论出( )
A.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 B. 反映出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C. 中原华夏与周边各民族互动频繁 D. 春秋时期各大国间的争霸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
管仲说,戎狄好像豺狼,是不会满足的。中原各国互相亲近,是不能抛弃的。安逸等于毒药,是不能怀恋
的。《论语·季氏》中写道,远方的人还不归服,那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他们来归服了,
就让他们安心生活。上述关于如何处理与周边各民族关系的观点侧面反映中原华夏与周边各民族互动频繁,
C 项正确;从《论语·季氏》所述的招徕吸引“远人”不能断定国家分裂,排除 A 项;春秋战国时期王室
衰微,周天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排除 B 项;春秋时期,一些大 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
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 主地位。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 权。管仲把戎狄视作豺
狼,《论语·季氏》所述为招徕吸引“远人”,这些与争霸战争直接关系不大,排除 D项。故选 C 项。
2. 汉文帝诏书充满了谦恭自省的淡泊平和态度。文帝在诏有司举贤良文学时说:“今朕获执天子之正,以
承宗庙之祀,朕既不德,又不敏,……此大夫之所著闻也。”《除肉刑诏》:“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
其咎安在?非乃朕德之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这反映出,汉文帝( )
A. 遵循儒家和黄老治世之道 B. 致力于打造封建盛世局面
C. 推动了察举制的发展完善 D. 消除了社会上潜在的隐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
的
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材料可
知,汉文帝在诏书中反省自己德行不够,造成国家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并实施了废除肉刑的善政。这种
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注重减轻刑罚和减轻百姓负担的做法,体现了崇尚德治的儒家思想
和提倡与民休息的黄老治世之道,A 项正确;汉文帝有治理好国家的愿望,但他无法预料“文景之治”,
“致力于打造封建盛世局面”说法不恰当,排除 B 项;察举制的出现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 C 项;“消除
了社会上潜在的隐患”说法绝对,排除 D项。故选 A 项。
3. 有学者指出:“实施《地令》或《田令》时,北魏、北齐采用双轨制:对待北鲜卑拓跋族聚居区来说确
实是普遍授田制。对汉族为主聚居区,则只是限田制,同时也是一种户籍登记制度。隋唐未见按《田令》
规定给吏民实际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实例;相反,可直接反映未曾实际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实例却很多。”材
料主要反映了( )
A. 均田制缺乏实施的社会基础 B. 土地所有权的变更趋于频繁
C. 土地私有观念影响制度实践 D. 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均田制在鲜卑族聚居区和汉人聚居区实行双轨制,这是执政者土地国有理想与土地
私有现实矛盾冲突的结果,中原汉地土地私有制已经充分发展,土地私有观念根深蒂固,反映了土地私有
观念影响制度实践,C 项正确;均田制在鲜卑族聚居区实行普遍授田制,排除 A 项;土地所有权的变更没
有很频繁,以私有制为主,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是均田制实施时的情况,没有体现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排除 D项。故选 C 项。
4. 《神宗皇帝实录叙》载:“熙宁之初,锐意求治,与王安石议政意合,即倚以为辅,一切屈己听之。更
立法度,拔用人才,而着旧不用。于是人言沸腾,中外皆疑,虽安石不能自保,亦乞罢政事……安石性刚,
论事上前,有所争辩时,辞色皆厉。上辄改容,为之欣纳。”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 党争使宋朝治国渐趋理性务实 B. 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改变
C. 士大夫政治对皇权有一定限制D. 从君臣共治走向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之所以能在神宗面前以师友自居,甚至在
与皇帝争辩时敢于“辞色皆厉”,主要得益于当时君臣共守的政治文化,体现了皇权对士大夫的尊重和优
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士大夫政治对皇权有一定的限制,C 项正确;王安石变法时期的党派斗争
指的是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反对派的斗争,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A 项;宋
代崇文抑武的治国策略一直奉行,排除 B 项;元明清出现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制度,排除 D项。故选 C 项。
5. 朱元璋对能力、品性都很出众的“老人”进行授官,改变他们半民半公的尴尬身份,成为大明朝的正式
“公务员”,光宗耀祖。如:洪武十五年(公元 1382 年),“老人”陈原九被任命为松江知府。洪武二十
四年(公元 1391 年),徽州歙县“老人”胡伯顺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材料表明朱元璋重视( )
A. 官僚机构调整 B. 基层社会治理“ C. 监察制度完善 D. 科举制度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朱元璋对能力、品性都很出众的‘老人’进行授官,改变他们半民半
公的尴尬身份,成为大明朝的正式‘公务员’,光宗耀祖”,让其担任知府、监察御史,他们自身能力出
众,对地方又比较了解,这表明朱元璋重视基层社会治理,B 项正确;材料只是对这些“老人”进行授官,
无法体现朱元璋重视官僚机构调整,排除 A 项;材料中部分“老人”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有利于加强对地
方官员的监督,但无法体现朱元璋重视监察制度完善,排除 C 项;材料只提及地方“老人”授官,与科举
制度改革无关,排除 D项。故选 B 项。
6. 20 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东南各省督抚与英美列强议约互保,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
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省“保护”,而自处于战局以外,是为“东南互保”。这一做法
A. 说明地方割据政权出现 B. 直接导致义和团运动
的
失败
C. 严重动摇清政府的统治D. 表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南互保将东南各省与中央政府进行了分割,实质上是加强了地方自治,否认了
中央权威,严重动摇清政府的统治,C项正确;东南互保导致清廷中央集权的削弱,但地方割据政权没有
出现,排除 A项;材料与义和团运动无关,排除 B项;《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排
除D项。故选 C项。
7. 19 世纪中叶,在上海为美商服务的买办吴健彰出资捐得候补道,后因协助上级镇压民众的抗英斗争,逐
步升职为署理上海道(官名);广州同孚洋行出身的买办潘仕成,也以八万两白银捐得候补道,后被两广
总督委以重任——处理“夷务”。这表明晚清( )
A. 政治权力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B.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C. 新兴社会力量引领政治改革D. 买办人士情势凸显统治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 19 世纪中叶的中国。
根据材料可知,买办几乎都是通过纳捐入仕的,其后往往和列强接触甚密,甚至直接参与镇压民众的反侵
略行动,这一情势反映了晚清财政的困难、外交人才的匮乏以及民众斗争的兴起,D项正确;晚清政治权
摘要:
展开>>
收起<<
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广东卷)历史原创模拟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左传·闵公元年》记载,管仲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明,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论语·季氏》中写道:“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上述这些言论在春秋时期屡见不鲜,这种现象可以推论出()A.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B.反映出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C.中原华夏与周边各民族互动频繁D.春秋时期各大国间的争霸战争【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玖贝云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玖贝云文库,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相关推荐
-
VIP免费2024-11-14 22
-
VIP免费2024-11-23 3
-
VIP免费2024-11-23 4
-
VIP免费2024-11-23 3
-
VIP免费2024-11-23 4
-
VIP免费2024-11-23 28
-
VIP免费2024-11-23 11
-
VIP免费2024-11-23 21
-
VIP免费2024-11-23 12
-
VIP免费2024-11-23 5
分类:中学教育
价格:10玖币
属性:13 页
大小:37.64KB
格式:DOCX
时间:2025-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