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模拟卷01(解析版)-2024年高考语文九省联考解读与模拟演练

2025-05-20 0 0 1022.83KB 21 页 10玖币
侵权投诉
2024 年高考语文考前模拟卷 0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框。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贫困作为一种古老的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古老的文化,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性问题。传统社会相对
现代社会来说物质匮之、生产效率低下,但物质的匮乏造成的贫困现象与贫困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贫困文化是贫困群体所拥有的一种亚文化,当这种文化沁入到了这个民族成员的血液和灵魂之中,就具有
很强的韧性。
当前,中国消除了延续几千年的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入了后小康时代虽说物质条
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一种嵌入到民族心理中的适应文化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形成了一种
无形的巨大阻力,制约着整个后小康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大了相对贫困治理的难度。
西方传统文化中基督教文化是一种主流,基督教将“贫困”作为一种“恶”的文化,希望用“慈善”
的方式来消除这种“恶”,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伦理文化,而儒家伦理奉行的是一种“善”文化,
并且通过官方正统的教化渠道使“善”文化成为主流。儒家思想家将“贫困”作为一种“善”,主张用
“节欲”的方式来对付“贫困”,甚至将“贫穷”作为一种“美德”来进行歌颂。被统治者用来作为治国
指导思想的儒家文化,将“贫穷”作为正统的意识形态,并将其颂扬为一种美好境界。几千年来中华民族
就浸淫在对贫困的这种认识和熏陶中。“贫困”即“美德”,成为一种精神鸦片,“安贫乐道”的“贫困
文化”和“贫困观念”根深蒂固地植入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中。
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对待“贫困”的观念上,甚至比儒家的“贫困伦理”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
早期道教承袭并且衍化了道家的寡欲观,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求
人们守贫、苦行和守拙,佛教传入中国后,儒道释三者合流,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安贫乐道”的民族心理,
“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的负面作用更加凸显,很快得到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认同,其安于贫穷、与
的消心理更加深入人心。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儒道释三家合流后造的“安贫乐道”的“贫困观念”和“贫困文化”,
对于适中华民族群体的民族性和民族文化产生了很强的正向激励作用,使人们在面对贫穷后的
力时,仍然保持一种韧不耐劳性,并能够思变,形成一种有效应对、适应与成
的心理制。但是,这种“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仅契农耕,适应生产力水平低下、简陋
和生产料有的时代文化。在这种贫困文化的熏下,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与现代工业社会、信息
会、市场经济时代相抵牾的民族心理,
社会心理认为,贫困心理基是有记忆、有传的。贫困文化基中的这种韧性,无为消除了绝
对贫困的后小康社会相对贫困的治理来了大的难度,增加了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治理成本。因此必须
未雨绸缪按照工业革命 4.0 时代、5G 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标准,根相对贫困的特征设计出
行之有效的制度安
(摘编自唐任伍《贫困文化韧性下的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特征及其治理》)
材料
中国成70 年来,中国政府直致力于消除贫困,带领人民短缺迈向丰裕”、“贫
困”入“小康”,而,这并不意贫使的终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
制”,中国战略即将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平衡、不充分的相对贫困变。
就绝对贫困而,贫困主要现为“短缺经济”“物质匮乏” 仅维持安全基本要”“物消
耗货币化”身处绝对贫困中的人无暇顾及生存以上的发展性问题,生问题的迫切性使得贫困的相对
性被短缺经济遮蔽
相对贫困是在一的对比中显现的。相对贫困是由多因素互叠来的主态,
足低起点的基本生存需要,更是社会比合性结果,在特定国家的生产生条件下,
依赖个人的现有资源便可以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但相对于社会平均活水准或群体,仍处
水平的生况或状态,这就是相对贫困。相对贫困现为经济(收入与消费),社会发展
、教、社会保障)自然生态等多维度的匮乏。虽然平均活水准是通过特定贫困测量所得,
它仍变的,会和人的差异而不同。因此,相对贫困包括客评判和主体感受两个
面,前者是社会对个体所作的观式评价,后者是贫困主体自身对生的主观式评价。与绝对贫困
不同,相对贫困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或阶层间基于主观认的生存水准差别而形成的贫困,相对贫困
在着不同的参照系,其地方性和区域特征突出
(摘编自王敏《后小康时代中国相对贫困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但是嵌入到民族心理的适应性文化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对治理相对贫困产
生了消极影响。
B.儒家将“贫困”作为一种“善”,甚至作为一种美德进行歌颂,并通过统治者正统的教化渠道,使
之成为中华文化主流。
C.由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贫困文化长期影响着中华民族,并成为文化基因根植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
让贫困治理工作难度加大。
D.相对贫困表现为低起点的基本生活要求,是社会多维度比较的综合性结果,呈现出动态特点,具有
地域性差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主流”错误 ,贫困并不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材料的表述是“通过官方正统的教化渠
道使‘善’文化成为主流”。故选 B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儒道释”主张“安贫乐道”,使安于贫穷、与世无争的消极心理深入人心,但在历史上也产生过
一定的积极影响。
B.由于贫困文化等多种因制约,后小时代相对贫困的治理难度明显大于期绝对贫困的治
理难度。
C.西统文化中基教文化与中国的儒家理文化,因应对贫困的方所以
对贫困的认识也不
D.将时、地方因域因结合起社会客体进行客观评价能准确识别相对贫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及观点的能力。
B.明显大于”错误,文中没有比较“后小时代相对贫困”和“期绝对贫困”者的难度。
C.因应对贫困的方所以对贫困的认识也不”因果倒置西统文化中基教文化与中国
的儒家理文化对贫困的认识,应对的方也不
D.能准确识别相对贫困”错误,文说:“相对贫困包括客体评判和主体感受两个层面”,因此仅从
客体评价不能准确识别相对贫困。
故选 A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于相对贫困的一项是(3 分)
A.王某是地道的民,妻子又卧病、生活难自理,家里还有一个未成年的女儿抚养他只
守几亩薄田
B.陈某某夫妇文化素质低、缺少经济来源因无一之长无法立足,回全靠打短
难维
C.李某某夫妇城郊规划拆迁而迁城市打工,入低定,夫妇俩常为不能给孩子提供优质
育而
D.刘某某家在偏远乡镇妻子因家贫困而离家出,自己在外做泥瓦匠又出事故而伤残
体弱父母帮衬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念,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用的能力。
A.于生方面的贫困题,于绝对贫困。
B.于生方面的贫困题,于绝对贫困。
C.于发性需求,合相对贫困的特
D.于生方面的贫困题,于绝对贫困。
故选 C
4请简理材料一的思路。(4分)
【答案】材料一先明确贫困的特点并出贫困文化题,②接出后小时代由于贫困文化的影
响相对贫困治理难度大点,③然述贫困文化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其具备韧性的因,④最
出后小时代相对贫困治理要有行之有效的度安。(每点 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有六段
确了贫困现与贫困文化是两个概念。贫困文化的特点,它是一种文化,
具有很强性。
第二段第二层,“一种嵌入到民族心理中的适应文化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形成了一种无
力,制约着整后小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大了相对贫困治理的难度”出后小时代由于贫困
文化的影响相对贫困治理难度大的点。
第三段第五段第三层述贫困文化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其具备韧性的因。第三段指出儒家“安
贫乐道”的“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根深蒂固地植入了中华民族的灵魂血液;第四段明确了儒道
者合流,进一步强化了“安贫乐道”的民族心理,安于贫穷、与世无争的消极心理深入人心;第五段
出在生产力水平低下时,“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有激励作用,但和下时代背景相矛盾
第六段第四层,“必须未雨绸缪按照业革命 4.0 时代、5G 时代、人工能时代的标准,根据相对贫
困的特设计出一行之有效的度安出后小时代相对贫困治理要有行之有效的度安
5.概括两则材料在述贫困时度上的不点,并结合两则材料中国后的贫工作提两条合理
建议。(6分)
【答案】:材料一贫困产生的文化视角展开材料二则从新时期的贫困特点入,分了相对
贫困和绝对贫困。(2分)
第二问①克服贫困文化的消极影响,注意把扶智扶志结合起发相对贫困家的主能动性。
关注不同群体,不区间相对贫困差异,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措施动态测评相对贫困的态,
整,精准施策防止返贫。(每2分,答对 2即可得 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用文章内容的能力。
材料一第三第四第五段阐述贫困文化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国的是儒家理文化,
儒家行的是一种‘善’文化,并通过官方正统的教化渠道使‘善’文化成为主流。儒家思想
将“贫困”作为一种‘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对‘贫困’的观念上,甚至比儒家的‘贫困
理’文化有过之无不”“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儒道释家合流后塑造的‘安贫乐道’的‘贫困
观念’和‘贫困文化’,对于适中华民族群体的民族性和民族文化产生了很强的正向激励作用”。
材料一“贫困产生的文化视角展开材料二第写“中国战略即将由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不
平衡、不分的相对贫困变”“绝对贫困,贫困主要表现为……”“相对贫困是在一定的对比
现的……”,可知材料从新时期的贫困特点入,分了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
第二问
材料一“‘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的面作用到中国民和官方的认同,其安于贫
穷、与世无争的消极心理加深入人心”和“社会心理学为,贫困心理基因是有记忆、有的。贫困
文化基因中的性,无为消除了绝对贫困的后小社会相对贫困的治理了极大的难度,加了
后小时代相对贫困治理成本”,可知在中华民族年的历史长中,贫困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其积
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在,成了特的民族心理。我们要“克服贫困文化的消极影响,注意把扶智
扶志结合起发相对贫困家的主能动性”。
材料“相对贫困是一时期不或阶层间基于主观认定的生存水准差别而形成的贫困。相对贫困由
在着不,其地方性和域性特出”和“但相对于社会生活他群体仍处
于较低水平的生活境况或态,这就是相对贫困。相对贫困表现为经济维度(入与消)、社会发
摘要: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模拟卷0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框。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贫困作为一种古老的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古老的文化,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性问题。传统社会相对现代社会来说物质匮之、生产效率低下,但物质的匮乏造成的贫困现象与贫困文化是两个完全...

展开>> 收起<<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模拟卷01(解析版)-2024年高考语文九省联考解读与模拟演练.docx

共21页,预览5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玖贝云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玖贝云文库,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分类:中学教育 价格:10玖币 属性:21 页 大小:1022.83KB 格式:DOCX 时间:2025-05-20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21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