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2月期末语文试题【公众号:一枚试卷君】

2025-05-17 0 0 2.04MB 29 页 10玖币
侵权投诉
1页 共 22
梅河口市第五中学 2022—2023 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 三 语 文 试 卷
说明:满分 150 分,时间 120 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材料一:
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
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
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
有这样一句话
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
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
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
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
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
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
心态。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
例如:
(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祝福》)
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
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
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
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
见其消息闭塞
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
生想象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
2页 共 22
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
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
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证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
反例可以有“三人市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仅仅听“宫妇
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
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
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
所用。
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
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
(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
材料二:
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
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例 1:因为许多著名科学家如伽利略、爱因斯坦、莱布尼茨等都信神,所以神是存在的
一个人这样想问题,就犯有“诉诸权威”的逻辑错误。著名科学家是指那些在某个或某些科学的领域
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且有一定成就的人而这些领域未必与宗教有关。其次,这些科学家也只是在他们所
在的领域里有所成就,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知晓所有知识。
例 2: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我这里有治疗癌症的特效药,你赶快掏钱买吧
你的命都快要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
例 2 犯有“诉诸无知”的错误。这是骗子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不正确的推理一样
“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司法上有“无罪推定”原则:除非有确凿的证
据证明一个人犯罪,否则那个人就是无罪的。
下面看著名的“美诺悖论”:
(1)或者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或者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
(2)如果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必要的。
(3)如果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可能的。
(4)所以,研究或者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可能的。
仅从字面看,(1)(2)(3)三个前提似乎都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1)中“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
西”这个推定是有歧义的:
(A)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
3页 共 22
(B)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的答案
在(A)的意义上,(3)是真的,但(2)却是假的;在(B)的意义上,(2)是真的,但(3)却是
假的。故(2)(3)两个前提不在同一种意义上为真。从一对真的前提,即(2B)和(3A),却推不出任
何结论,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注释】①美诺悖论:古希腊一位富家子弟美诺在与苏格拉底的对话中提出的一个论证,记载于《柏
拉图对话集·美诺篇》。
(摘编自陈波《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 分
A.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以合乎逻辑为前提,因此非逻辑的思维训练对人的成长是无用的。
B.《史记·刺客列传》的例句翻译成更好,因为在语境中,充分条件比必要条件更合理。
C虚拟论敌针对兼听则明提出的问题可包括“‘兼听一定兼听一定不
D.诡辩是违反逻辑规律得出似是而非推论的混乱逻辑的过程,很容易糊弄人们并使其犯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4 分)
A.材料一用《祝福》中的例子证明,根据语境进行合理推断可以突出语文教学渗透性原则的重要性。
B.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角度不同,前者重在从学生角度谈做法,后者重在从生活实际角度谈辨识。
C诉诸权威的推理罔顾推断时事实对结论的支撑,诉诸无知的逻辑将不当的前提作为推论的依据。
D美诺提出了极富争辩性的论题即一个人不可能去寻求他所知道的东西,也不可能去寻求他不知道的
西。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二中“美诺悖论”特征的一项是(4 分
A.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D.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①宋代的历史呈现着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既看到两宋三百年经济、文化、制度建设方面的辉
成就,也能感觉到王朝末日的苍凉。一方面有宋徽宗这样酷爱艺术的帝王,对“太平盛世”刻意追求、大
肆渲染;另一方面,这个时期实际并非“太平盛世”,而是始终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挑战。宋代的民庶、士
人以及征战于疆场的军队将士,用他们的脊梁撑起了这样一个时代。这些英雄人物,也有他们的生活寄托。
这个时期方方面面呈现出一种多重而复杂的生活情境。
②宋代外部压力沉重,就国内政治局面而言,“稳定至上”是朝廷政治的核心目标对于民间文化发
展、经济事业、社会生活等方面,宋廷因仍自然趋势而未予过多干预。相对来说,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
4页 共 22
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是在这样相对开明、宽松的环境下,宋代社会充满活力
大师、精英辈出。由这种开放氛围,孕育出一种开创精神。
③葛兆光先生曾说,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巅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这两者的区
别,简单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比较唐宋两代都城,能直观感受到两
类都市格局和它所呈现的不同气象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整而宋代开封相对来说商业气氛比较浓重。
唐代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结构“坊”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而宋代城市结构基本是一
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是一种开敞式的氛围。南宋临安也是如此。
④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小说,与市井有了更密切的关系
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乃至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以及社会大众。当时都市
街头巷尾,活跃着一些讲史、说书的艺人他们不仅是故事情节的传布者,也是文学作品的丰富者、参与
创造者。而生活在市井中的普通民众,也成为文学艺术的直接欣赏者和接受者。在道路通衢、瓦子勾栏
有说书的、杂耍的、讲史的,也有街头的饮茶活动,这些都是市民文化勃兴的重要标志。
⑤通过读书、科举、仕宦、创作、教学、游赏等活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结成了多种类型、不同层次
的交游圈,像真率会、耆英会、九老会、同乡会、同年会等各种各样的聚会形式,层出不穷。有时,“耆
老者六七人,相与会于城中之名园古寺,且为之约:果实不过五物,殽膳不过五品,酒则无算。以为俭则
易供,简则易继也。命之曰‘真率会’”。都市中的茶楼、酒肆,成为文人交往、会聚的场所。一些私人
的花园、亭馆也成了士人交游访友的去处。士人也将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作为重要的礼品彼此互赠
时人将此类以物相赠的活动,称为“人事”。
⑥在艺术旨趣上,“雅骚之趣”和“郑卫之声”同存世俗匠画和文人画双峰并峙文人作品中不乏
世俗关怀,市井作品里也可能充溢着书卷气息,种种现象,都呈现出宋人生活中一体多面、雅俗相依的双
重文化性格。他们“游于艺”的修养和美学趣味,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整体的精神追求中得到
了升华。如朱熹所说,“日用之间本末具举,而内外交相养矣。”通过这样的文化涵育,希望达致崇高的
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邓小南《大俗大雅:宋代文人生活一瞥》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4 分
A.文章第段指出宋代历史中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并说明这个时代的虚假繁荣和末日苍凉使真正的英
雄人物们层出不穷并构造了多重而复杂的生活情境
B.文章第②③段分别从宽松的文化环境与开敞的城市布局两方面揭示了宋代文化蓬勃发展的深层原因,
并指出宋代文化具有世俗化、人文化等特点。
C.文章第段侧重于从文学接受者的角度描绘宋代市民文化勃兴的状况,第段则侧重于展现宋代士大
夫热衷交游聚会、访友赠物的生活图景。
5页 共 22
D.文章第段指出雅俗并存是宋代文学的艺术旨趣,也是宋人的文化性格,并认为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是通过内外并重的文化涵育达致崇高的人生境界。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4 分)
A.宋代统治者无法摆脱来自外部的压力,故而极力维护国内政治局面的稳定,为笼络民心,对于民间文
化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并未过多干预。
B.两宋都城的结构布局有着开敞式的特点,商业气氛比较浓重,市民的文化活动丰富而普遍,勃兴的市
民文化与唐代的古典文化有明显差异。
C.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物品,被宋代士人作为重要的礼品彼此互赠,这种以物相赠的,是
一种比较雅致的社交行为。
D文人作品中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里也可能充溢着书卷气息,这意味着在宋代,艺术旨趣上雅骚
郑卫之声可以并行不悖。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4 分
A.宋代的士人群体活跃,关心时事,热衷讨论,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层出,这说明当时思想相对
自由,文化方面确实可称为盛世
B宋代活跃在街头巷尾的讲史说书的艺人,丰富和参与创造一些文学作品为吸引市井中的普通民众
必然要注意艺术趣味的平民化。
C.作为宋代士人的聚会形式之一,真率会不拘参与者的长幼,不求聚会处的华美,在果实、殽膳方面
力求俭素,呈现出一种淳朴之美。
D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这是宋人整体的精神追求,在具体的文化实践中他们又能
于艺,这对宋文化的繁荣大有裨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
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 宁静涤荡了人
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
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
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
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
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
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
幽寒宁静之极
摘要:

第1页共22页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卷说明: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材料一: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

展开>> 收起<<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2月期末语文试题【公众号:一枚试卷君】.pdf

共29页,预览5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玖贝云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玖贝云文库,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分类:中学教育 价格:10玖币 属性:29 页 大小:2.04MB 格式:PDF 时间:2025-05-17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29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