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全部知识点

VIP免费
2024-12-03 0 0 3.45MB 34 页 5.9玖币
侵权投诉
高三物理高考知识要点
第一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
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梳理:
速度公式: 位移公式:
速位公式: 推论(平均速度)公式:
★对所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已知三个物理量,就可以用公式进行求解。
二、 平均速度:
(定义式,适用于一切运动)
(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包括自由落体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三、 加速度:
大小: (定义式,说明 a为速度的变化率,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
方向:与合外力方向相同,与速度变化(△v)方向相同。
(1) av关系:速度大的物体,加速度不一定大,甚至加速度可以为 0;速度为 0的物体,加速度不
一定为 0
(2) av系:v
v )的方向,就是加速度的方向。 例如平抛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在某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方向
总是竖直向丰。
(3) 速度的增减由 av的方向共同决定。
总之,av、△v的大小没有必然关系
四、 概念理解
(1) 质点:不能说体积很大的物体就不可以看成质点;而很小的物体也不是一定就能看成质点。
(2) 参考系: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运动或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考系,包括观察者自己,但不能选
择被研究的对象本身为参考系。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对物体运动的描述是不同的。
(3) 位移:用由起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表示,只跟起点与终点的位置有关。
(4) 速度变化有三种情况:
① 速度的大小、方向皆发生了变化;
② 速度的大小发生变化,但方向没有变化;
③ 速度的大小不变,方向发生了变化。
★以上三种情况中,物体的加速度都不为
0
(5) 判断物体加速还是减速:
av符号相同(同向),加速;av符号相反(反向),减速。
(6) 自由落体运动的两个条件:a. 初速度为 0b. 仅受重力作用。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a=g,方向竖直向
下。但
a=g
的运动不一定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五、 纸带或类似问题(如频闪照相)求解:
1
0 1 2 3 4 5 6
s1s3s6
s2s4s5
(1) 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若    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 加速度的求法:
在处理实验数据时,为了减少误差常使用逐差法,如下:
已知 s1s2 s3 s4 s5s6六段位移:
已知 s1s2 s3 s4 四段位移:
已知 s1s2 s3 s4 s5五段位移:
(3) 瞬时速度的求法: , ,
(各个量如上图所示,注意:第一个计数点记为 0
六、 追及问题的解题步骤:
① 根据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匀速或匀变速),分别列出它
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式;
② 建立两个追及的物体最初与最末位置的距离方程;
③ 利用“两个物体速度相等”为它们恰好追上或相距最近的
界条件求解(速度大者减速追赶速度小者);“两个物体速度相
等”也是两物体相距最远的临界条件(速度小者加速追赶速度大
者)。
七、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几个重要结论
利用右图能理解忆这几个推论:
(1)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之为:v1v2v3vn1 2 3 n
(2)1T内,2T内,3T内……位移之为:s1
s2
s3
sn12232n2
(3)第一个 T内,第二个 T内,…,第 NT内的位移之为:
s
s
s
sN1 3 5 (2 n 1)
(4)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为:
t1t2t3tn1(1)()()
第二章 相互作用
一、 重力
(1)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力的一个分力。
(2) 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不能说与支持面垂直)。g大小随物体所在的度及度变
化而变化。
二、
(1) 生条件(① 接接触 (接触) 发生弹性形变)
(2) 弹簧弹力计胡克Fkxx弹簧变量,不是总【通常只适合于在弹性限度内,有明
显形变的弹簧橡皮条等物体的力计算】
2
0
t2t3t
v
2v
3v
v
t
(3) 力的直于接触曲面力物力物否的
(①生条件②物法③状态④假设法。)
(4) 绳和杆力的
1)只能力,不能支持力,且绳子弹力的方向一定沿着绳子收缩的方向。
2)杆既可以力,也可以支持力,力的方向可能沿着杆,也可能不沿杆
三、 摩擦
(1) 生条件(①两个物体直接接触且互挤压接触面粗糙③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注:
“相对”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接触面】
(2) 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3) 摩擦摩擦力都可以是力也可以是动力;与物体运动方向可以相反也可以相同
(4) 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摩擦力的作用,相对地面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5) 摩擦力大小(f=μN)与运动速度关,力(或最大静摩擦力)跟正比并和接触
质有关;静摩擦力在未达到最大时不跟力成正比f=F
★计算摩擦力时,应先判断是静 f还是f
(6) 摩擦力有及方向的常用判断方法
1假设法:
2F
ma定合力的方向,然受力分判定静摩擦力的有无和方向。
3)用第三定判断:“摩擦力总是成对出的”,定受力少的物体受到的力方向,
再确一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方向。
(7) 摩擦力大小的计
1摩擦力的计方法: fμFN。★FN不总是等于物体的重力,而是接触面正压力。
2)静摩擦力的计方法: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静止、匀速运动或加速运动),利用平条件
牛顿运动定列方程求解。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 FN正比
(8) 摩擦力与力的依存关系
两物体间有摩擦力,物体间一定有力,两物体间有力,物体间不一定有摩擦力。
四、 上的“结”结”模型
(1)“结”一是由绳跨过滑轮或者光滑挂钩成的,但实上是同一根,所以两段绳子
力的大小一定相等,两段绳子合力的方向一定沿这两段绳子夹角的平分线,如下面甲图。
(2)由“结”分的两段绳子于两条绳子上的力不一定相等,如图。
五、 定的与有转轴
(1)定,力有沿,也
能不沿杆力方向,可根据共点力的平,如上面甲图。
(2)
沿杆,如上面乙图。
六、 受力分析顺序:重力→定力→力→摩擦
(1)体法和隔离法:
物理情及物体较多时,就要考虑体法和隔离法。
体法 离法
物体必须独进行受力分,列出方程。
3
(2)假设法:
知某力是否在时,可作出在或不在的假设,然后再就该力在与不在对物体运动
是否影响来判断该力是否在。
七、 衡状态问题:物体只受三个力作用,且其中第一个力大小、
方向均不变,第二个力的方向不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均变化。
1)表式法第一个力第二个力方向直的使便
如右图的重力和墙壁支持直,利用三角函数就能知N2的变化。
2)图解法:第一个力与第二个力方向不直时,一图解法,平行
或三角形
(2)第一个力与第二个力方向直时,第三个力(大小方向都可变的分力)在最小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一、 牛顿第一定惯性
(1) 运动变指运动速度发生变化,包括:①仅速度大小 ②仅速度方向变; ③速度大小
方向都变化。三种情况都生加速度。
(2) 力是物体生加速度的因,也是使物体速度变化的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因,也不是生运
动的因)
(3) 牛顿第一定不能用实验验
(4) 惯性(不要把惯性牛顿第一定律混淆
1)一切物体都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与运动状态或是否受力关(静止的物体也有惯性
速度大的物体惯性不一定大)。
2)质量是惯性大小的一量度。惯性的大小意味着改变该物体运动状态难易程度。
二、 牛顿第二定牛顿运动定仅适用于惯性参考系和宏速运动的物体)
1. 、表式(F=ma
2. 牛顿第二定
两类动力问题: 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② 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
核心:求 a――运动系的桥梁
3.1)解题思路
几种不受其他外力(仅 GNf)情况下的加速度
1粗糙水a=μg;2光滑斜面a=gsinθ;
3粗糙斜面(上a=gsinθ+μgcosθ
减速;下a=gsinθ
μgcosθ
a大于 0加速,反之减速)
沿粗糙斜面程不是对的,上滑过程加速度大,时间更短
三、 牛顿第三定
1.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 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反向、共线、体、质相同、同)
一对平力(等、反向、共线、同体、质不同,没有依赖性
3实例:马拉车时,马拉车的力等于车拉马的力,两者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拔河比赛中,方受
到的力大小相等(但摩擦力不等);力与力是相作用力。但是,
力与力,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但及到第三个物体(绳子),
不是相作用力。
A B加的力,反作用力必然是 BA加的力,不可能及到第三个物体。
4
N1
N2
G
G’
四、 国际单中的力学单
1与力有关的三个位:时间(t~s度(l~m,质量(m~kg
2.牛顿N)是国际单位,但它是位,不是位。
五、 两种模型的瞬时加速度问题
(1)刚性绳(接触面):没有特殊说明时,对线、轻杆和硬接触面()力立
消失
★没有特殊说明时,能变的物理量还有:摩擦力、加速度
(2)弹簧(橡皮绳):没有特殊说明时,弹簧橡皮筋力不变。
★没有特殊说明时,不能变的物理量还有:速度
六、 传送模型
传送模型涉及到的问题较多这里述。对各种情况,注意看一看有没有转折点、变点,做好运动
段的分及相动力
★受力分要注意:
传送带,物体在匀变速段受摩擦力,是力;共速之不受摩擦力。
倾斜传送带,有相对运动时物体受摩擦力,共速时受静摩擦力。若传送足够长,物体也不一定能
传送到共速,要看 mgsin与静摩擦个大。
七、 和失
1. 实质:物体本身的重力(实重)不变,只是力或力大小发生变化
2. 和失重仅决于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
在竖直向上的加速度,a时,重;
在竖直向下的加速度,a时,重。
完全失重(a竖直向下等于 g时,一切由重力生的物理象都会完全消失
3. (1)重还是重,物体的重力没有变化。
(2)由物体重或重,只能判断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不能速度方向。
(3)物体重或重的少是由发生象的物体的质量竖直方向的加速度共同决定的,
大小等于 ma(物体在静止斜面上变速运动的问题)
第四章 曲线运动 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
一、曲线运动
1. 线运动的速度点:
(1) 某点时速度的方向一定在一点轨迹曲线的切线方向上,不断变;
(2) 一个线运动都是变速运动。
(3) 论速度大小是否变化,质点在运动中都有加速度,所受合外力不为 0
2. 物体做线运动的条件:
质点一定受到合外力的作用,合外力(或加速度)的方向一定与质点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合外力可以是力也可以是变力。
3. 线运动中 F轨迹的关系
轨迹Fv之间,线逐远离、F的方向。
如图,根据轨迹弯曲方向可知,a为速度方向,bF方向。
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 合运动的质与轨迹
(1) 判断合运动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看合外力是否为零。
(2) 判断合运动是匀变速运动还是匀变速运动:看合外力是否定。
(3) 判断合运动是直线还是线:看合外力(或合加速度)与合速度的方向是否共线。
5
a
b
(4) 判断合运动是加速还是减速: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锐角时,物体的速率增大。夹角钝角
时,物体的速率减小。两者方向直时,物体的速率不变。
2. 两个直线运动的合成:
先把两个分运动的速度合成 v再把两个分运动的加速度合成 a,然根据 va的大小方向判断
合运动的质。一有以下规律
(1) 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2) 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两个分运动的速度方向共线时为匀变速直线运动,不共
线时为匀变速线运动
(3) 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成
a、 两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成,一定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bv方向与 a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直线运动,
cv方向与 a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线运动。
小结:两个度的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以是直线运动,也可以是线运动。
3. 速度问题
(1) 应将物体的实运动(合运动)进行分解;
(2) 合速度一分解为沿绳子方向(使杆伸缩和垂绳子方向(使
动)两个分速度。
(3) 绳子端连着的两个物体沿绳方向的分速度 v大小相同。
4. 船渡河问题:
船渡河时,运动可以分解成:随v的运动+v相对于静行运动。也可分
解为河岸方向的分运动+平行河岸方向的分运动。
当船头朝向与河岸夹角θ时,过河时间为 (适用所用情况),渡河时间
v直于河岸方向的分速度,与河水的速度关。
(1) 渡河时间最问题
θ=90°时,即船头垂直对时,渡河时间最时间为:
(2) 渡河位移最问题
vvv河岸,合位移最等于河宽 d
vv时,vv,合位移最为: (展开讨)
三、竖直下抛运动:
点: v0≠0 方向竖直向下; F =Ga=g)。
质:初速度竖直向下,加速度为 g的匀加速度直线运动.
③ 公式:
四、竖直上抛运动:
1. v0≠0 方向竖直向上; F =- Ga=- g向上为方向
2. :初速度竖直向上,加速度为- g 的匀变速度直线运动.
3. 处理方法
分步处理:①上升过程: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上为方向:
公式: ,
6
到最点的时间: ;上高高度:
② 下降过程是自由落体运动(向下为):公式: ,
到出发点时间: ;落到出发点时间速度:
⑵ 整处理全过程看,竖直上抛运动是一种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 g匀变速直线运动,v0
方向,a= - g . 公式: ,
注意:① S,表示质点在抛出点的上方,s表示在抛出点的下方② v,表示质点向上运动,v
表示质点向下运动.
★不求时间时,用动能定理或机械求解速度或
五、平抛物体运动
1、定义: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仅在重力作用下物体所做的运动做平抛运动。
2质:匀变速线运动,a=g
3、平抛运动的规律
1平方向的分运动:匀速直线运动;
分速度: 分位移:
2)竖直方向的分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分速度: 分位移:
(3)合速度大小: 合速度与平方向夹角
合位移大小: 合位移与平方向夹角
★合速度的方向与合位移的方向不相同。
六、斜抛运动
1. 平方向分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分速度: 分位移:
2. 竖直方向分运动:竖直上抛运动;分速度: 分位移:
3. 程: 程随初速度增大而增大;②程与抛有关,450
最大;
4. 。初速度大,90°最大
七、匀速圆周运动:
1. 物理量及其单位:
2. 各物理量间关系:
7
3. 力: ;方向与速度直,指向。是变力。
:重力、力、摩擦力或几个力的合力,或某一个力的分力。
注意:向力不是一个立的力,受力分时不能为物体了重力等力以外,还“受到向力”。
4. 加速度: ;方向与速度直,指向。物理意义:描述速度方向变
化快慢的物理量。
★★★匀速圆周运动中(1)不变的物理量:合外力大小,质点的线速度大小、加速度大小、速度大
方向、周期
2)变化的物理量:线速度方向、向加速度方向,合外力的方向,
3)所以匀速圆周运动是变加速线运动。
4)匀速圆周运动中,物体所受合力完全等于向力,合外力只变速度的方向。
5)如物体做变速或一般曲线运动,合外力的沿半径的分力是时的向,它变速度的方向;
合外力的切向分力则变速度的大小。
5. 轴转动问题:做同轴转动的物体相对位置不变,速度周期速相等。
6. 带、齿轮传动问题:动,动、齿轮传动的程中,带上(条)上各点以及两
上各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7. 在竖直平内做变速圆周运动
1) ,点的最小速度: ,
, ,绳子松弛T=0,物体离圆周线运动。
2
8. 关于轻杆作用下的圆周运动:只研究最
1)物体不受到的作用力的条件是: ,F=0, 。
2时,对物体的作用力 为力,方向向下。
3时,对物体的作用力 F支持力,方向向上, 。
4)最点速度的最小v=0对物体的作用力 F=mg
九、离心现象:
1. 判断物体是否做离运动的步骤:
(1) 对物体受力分,求出能提供的合力 F
(2) 根据物体的运动,求出物体做圆周运动所要的向F=mω2r=mv2/r
(3) 比较 FF的大小,定物体的运动情况,如下:
F=F 时→匀速圆周动;F=0 时→匀速直线运动;③F<F 时→逐的运
动;④当 F>F 时→逐的运动
注意:离心现象的本质是惯性;不在离力;
2. 要使原来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做离运动
A高转速,使所的向力大于能提供的向力;B、减小或消失合外力
3. 止离心现象发生
A、减小物体运动的速度,使物体作圆周运动时所的向力减小
B、增大合外力,使其达到物体作圆周运动时所的向
第五章 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8
一. 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开普勒)
轨道 积定 周期( )。
★对椭圆轨迹运动的卫星,研究周期时常常周期
二. 万有引力定律:
1)公式 有相互性
2)适用条件:①两个质点之间 ②两个质量分均匀体之间 ③质点均匀体之间。公式中的 R为质
点间的距离。对于质量分均匀的体,可它看做是质量中在球心的一个点上。
三. 三种物体受力情况分析:
(一)对地面上的物体:受到 F它力F可分解成:F1=G F F2=F
★物体随地球F常小,远小于重力,而 G F
g=G/m a =F /m,可地面上的物体 a
远小于 g
★合力与分力不能同时在,所以不能说物体同时 F受到及两个分力。
公式: (可黄金代换式 ), ≈9.8m/s2
(二)做匀速圆周运动(定运行)的卫星仅受一个力F卫星的重力
是同一个力,个力提供卫星运行所的向力。
★不能说卫星受到 F,重力 G及向F三个力。
公式:因为是匀速圆周运动,们所的匀速圆周运动公式适用。
1公式可r大:(1v小;
2ω小;3a 4T
上述物理量与卫星的质量关。
2、各卫星 mF不同,比较
3、结论仅适用于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
(三)对于轨迹椭圆卫星,因为于离(近点)或向运动(远点),F F 不适于上
的结论。般来说,如图点时的速v1内切
v1v2
v2要小。由第三定,可知
上的卫星周期要大,外切上的卫星周期要小。
四. 要估算天体的质量 M和密度 ,需要知道哪些物体量:
1) 只要知体表的重力加速度 g半径 R可利用 求解 M
2) 观察某运行的卫星,只要知Trvωa中两个可求解 M,若要求 还R
9
2
2
2
2
2
v
mr
Mm
G mg ma m r
r
m r
T
 
 
 
12
内切
外切
3) 观察体的近卫星,同时要知个物理量求解 M,但是,由于 R=r 在求 时约去
只要能
T
可求出 。(
五. 地面上物体、圆轨道卫星各物理量的比较
1卫星之间:向加速度、周期等物理量的大小关系由本页上的结论判断。
2地面上的物体与卫星:一般来说,不能直接比较两者 aTv等物理量,不满足的结论。
3) 但地面上的物体与某些卫星之间有特殊的关系:例如,地面上的物体与同步卫星ωT相同,而
同步卫星r大,可知同步卫星a=ω2r大。再比地面上物体与近卫星地心的距离 R
相同,在 m相同时 F也相同。同步卫星等可作为地面上物体与卫星之间的桥梁
六. 宇宙速度
1. 第一宇宙速度:近卫星(轨道半径地球半径)的运行速度速度,所有圆周运动的
运行速度不可能大于第一宇宙速度,发速度不可能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方法: 或由 = =7.9km/s
2. 第二宇宙速度:11.2km/s,是使物体脱地球束缚,成为绕太阳运行的人造的最小发速度,也
为“离速度”。
3. 第三宇宙速度:16.7km/s,是使物体太阳束缚的最小发速度,也为“逃逸速度”。
七. 卫星发射及变轨
1. 前提卫星对于不同轨道定运行的圆周运动的卫星轨道半径越大:(1v小;(2ω小;
3T大; 4a小;上述物理量与卫星的质量关。
2同步卫星(定点讯卫星),五定:①定轨道轨道必与重合)②定方向(自
西运行)③定周期(与地球周期相同,T=24 小时)度( h=3.6×104km 定线速度
3.08km/s
注意1)同步卫星不是近卫星
2)同步卫星度是一定的,所以不是所有轨道卫星都是同步卫星
3卫星时加速升高和减速的程中,均发生象,进入圆周轨道后,发生完全失
象,一切在地面依重力成的实验都法做。完全失重只是重为 0卫星的实重力不变,
和万力是同一个力。
4. 卫星轨道:(1)所有卫星绕地球运动轨道一定在地心;(2)一卫星轨道可以跟
重合,也可以跟面垂直,甚至可以成任意度。(3)但同步卫星轨道一定在
5. 卫星:以发同步卫星为例
1. 一个近轨道v1
2. P点点加速(速度为 v2),进入椭圆形转轨道
3. Q时(速度为 v3自动点加速,(加速
v4),进同步轨道。如图:v2>v1>v4>v3
P点在近地轨道上,也是Q点在同步
也是椭圆轨道的远点。★同一位置上力相同,但速度可能不同)
10
摘要:

高三物理高考知识要点第一章匀变速直线运动一、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梳理:速度公式:位移公式:速位公式:推论(平均速度)公式:★对所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已知三个物理量,就可以用公式进行求解。二、平均速度:(定义式,适用于一切运动)(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包括自由落体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三、加速度:大小:(定义式,说明a为速度的变化率,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方向:与合外力方向相同,与速度变化(△v)方向相同。(1)a与v关系:速度大的物体,加速度不一定大,甚至加速度可以为0;速度为0的物体,加速度不一定为0。(2)a与△v关系:速度变化(△v)大的物...

展开>> 收起<<
高中物理全部知识点.doc

共34页,预览10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玖贝云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玖贝云文库,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相关推荐

分类:办公文档 价格:5.9玖币 属性:34 页 大小:3.45MB 格式:DOC 时间:2024-12-03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34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