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穿井得一人(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2025-05-14 0 0 64.24KB 28 页 10玖币
侵权投诉
专题 06 穿井得一人
(2023·上海宝山·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
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工之侨献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
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
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选自《郁离子》,有删改)
【注释】①斫:欧断。②金声而玉应: 发声和应声如金玉碰撞的声音。③太常:祭祀礼乐的官署。
④国工:这里指乐师,与下文“乐官”相同。⑤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窾,同“款”。
1.【甲】文选自《________》一书,初中阶段我们学过同一出处的作品还有《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其家穿井( )ËËËËËËËËËËËË
(2)使国工视之(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
4.【甲】文中,面对“丁氏穿井得一人”的消息,宋君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乙】文
中,面对“献琴被拒”的结果,工之侨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
概括)。
5.下列对两则寓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ËËË
A.【甲】文中,对于同一消息,由于传播范围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B.【甲】文中,对于同一消息,由于处理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C.【乙】文中,对于同一物品,由于使用方法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评价。
D.【乙】文中,对于同一物品,由于处理手法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价值。
资料理【店铺向阳百】
6.两则寓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不同。
(1)【甲】文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春秋 伯牙鼓琴 2. (1)等到 (2)让、令 3.
贵人并看到了琴,很多黄交换了它。 4. (令人)问之于丁氏; 琴做
琴作断纹古,埋土中) 5.C 6. (1)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可轻信谣言,人云亦云。); (2)断人或事物的优劣能只看,不看实质。(
表象所迷惑重内在。)
【解】1.考文学常
甲文出自《春秋》,初中阶段我们学过的同一出处的作品还有《伯牙鼓琴》。《春秋》,又
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主持下, 集合门客编撰的一部杂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
前夕。此书以“道家学”为主干,以法家、儒、墨、农、兵、阴阳家思素材
诸子百家学于一
2.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通假字、性活今异义等
(1)句意:等到他打了水井的时候。及:等到
(2)句意:(主管人)让优秀的乐师来看。使:,令。
3.题考文言翻译。求:完流畅确。注意:
过,过;之,指琴;易,交换
4.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中的“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得:(令人)问之于丁氏;
根据乙文中的“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⑤焉。匣而埋诸土”得:
琴做。(琴作断纹古,埋土中)。
5.考查内容理解。
C.“由于使用方法不同”有联系乙文内容可知,琴还是那把琴,是做旧了珍品。
以应为:由于表象不同。
选 C。
6.考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根据甲文中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的做法启示:对于会,一定要经调查研究,这样才
可能知事情相。根据“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启示可轻信谣
资料理【店铺向阳百】
言,人云亦云
根据乙文中工之侨两献琴的经历可知,琴还是那把琴,处理,就变珍品,由此
启示断人或事物的优劣能只看,不看实质。(表象所迷惑重内在。)
考译文】
【甲】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
等到他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
挖到了人。”国的人都在谈论件事,使宋国的国君道这件事。宋国国君丁氏问明情
,丁氏道:“人的劳力不是井中。”的消息,还不如不
道。
【乙】有一个名字叫工之侨的人得的桐砍来做成琴,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声
和应声如金玉之声。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太常(的主管人);(主管人)让优秀
的乐师来看,乐师:“(这琴)不是古代的琴。”于是便把退回来  
工之侨拿着回到家,匠商量画上断不纹;又跟刻商量琴上雕刻古代的
款式;把它装在匣子里埋在泥土中。过一年,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达官贵人看到了琴,
用一百两买了它把它上。乐官们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是世上有的珍品
!”工之侨听到种情况叹道:“这个社真可仅仅是一?不是这啊!世上
事情没有不是这的。”
(2023·广东深圳·统考二模)课内外文言文对阅读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
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春秋》)
【乙】人有与子同名族者而人。人告曾参杀子之曰吾子不
自若。有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也。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
母惧投杆
选自《》)
子:名参子的子。②国的地名。③,指氏。④zhù):布机
子。⑤过。⑥走逃跑
得言不以不传而狗似玃玃似猴似人,人之与
资料理【店铺向阳百】
矣。此者之过也。
选自《春秋》)
shuò):多次。②jué):古书上的一大猴子。③的一,也沐猴
猕猴马猴
7.下列句中加点含义相同的一项是(ËËË
A.得一人之使/逢使
B./江湖其君
C.其母尚织/屈伸呼吸终日天中行止
D.人之与/亲贤臣小人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② 此者之过也。
9.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ËËË
A.人告//曾参杀/子之/吾子不/自若
B.人告//曾参杀/子之曰吾子//自若
C.人告/曾参杀/子之/吾子不/自若
D.人告/曾参杀/子之曰吾子//自若
10.以上则选文反映什么问题?成应对问题的正确点?网络代的
我们应做?
答案7.B 8.①样听信传闻,不如不。(注点:求闻若此无闻句意)②这
愚蠢的人犯大错原因9.C 10.反映的是如面对言的问题。正确点是“得言不
以不”。言一就可能,对成无伤害网络,我
学会用分析眼光息加以,不要轻易相信谣言。然我们无法阻止言的产生,
言的传播者。
【解7题考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
A.使:词,使,指劳力/词,使者;
B.处:词,/介词,
C.若:词,/代词,
D.远词,远/动词,离;
资料理【店铺向阳百】
选 B。
8题考文言句子翻译。译和意译相结
点词:之,消句子独,无实义“若”,“若”,如;
点词:者,愚蠢的人;过,犯大错;也,表判断。
9题考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来分析分停
句意:有人告诉曾参:“曾参杀。”曾参:“我的子不会人。”她仍
样织。“人告曰”“曾参杀人”是,中应断;“子之曰”“吾子不
人”是曾母应及应,中应断;“自若”是曾母作。断为:人告/曾参杀
/子之/吾子不/自若;
选 C。
10.题考阅读启示
甲文中丁氏出一以得人的人,不用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理解
意思,以为是“穿井得个活人”,处传言,宋君前去才明个劳
见,听到的不一事实,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人云亦云
乙文主要叙述了费地有一子同的人,人们不事实就去诉曾
母在听到自己的听到第自己的然不,“尚织
若”,听到第,“其母惧逾墙”。由此分析,这则故事人们:
根据事实材料,用分析眼光问题。而不要轻地去言。然而,使是一不确
法,如果的人很多,也会动摇对自己贤德子的
出结“得言不以不传而”,然以“狗似玃玃似猴似
人”得出“人”的来论说明了对于传言不能轻信细细的道理。
由此出,三位作者调实、实事求是的重要性缺乏事实根据言是的,需特
谨慎我们:不要轻信流言,对道定要经调查研究,确其是真实
文的“得言不以不为应对传言问题的正确点。
问,网络言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广成的危害更大。我们践检验
传闻仔细遵循物的规律,不信谣,不传。结活实,言之有理即可
考译文】
【乙】从前曾参在费地费地曾参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曾参杀
。”曾参:“我的子不会人。”她仍样织。过一会,一来说:“曾参
。”曾参亲仍。又过一会,又有人来说:“曾参杀。”曾参便惊恐万状
资料理【店铺向阳百】

标签: #备战

摘要:

专题06穿井得一人(2023·上海宝山·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工之侨献琴工之侨得良桐焉,斫①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②。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③。使国工④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⑤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工之...

展开>> 收起<<
专题06 穿井得一人(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docx

共28页,预览5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玖贝云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玖贝云文库,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分类:中学教育 价格:10玖币 属性:28 页 大小:64.24KB 格式:DOCX 时间:2025-05-14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28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