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4 记承天寺夜游(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2025-05-14
0
0
630.73KB
31 页
10玖币
侵权投诉
专题 14 记承天寺夜游
(2023·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
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
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ÃÃÃ)
A.如有所语ÃÃ 语:告诉
B.佛印绝类弥勒ÃÃ类:像
C.念无与为乐者ÃÃ念:想到
D.怀民亦未寝ÃÃ 寝:睡觉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ÃÃÃ)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ÃÃ足肤皲裂而不知
B.左臂挂念珠倚之Ã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相与步于中庭ÃÃ 行者休于树
D.何处无竹柏ÃÃ 水何澹澹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ÃÃÃ)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A.他们两膝紧靠之处,各自隐藏在翻卷起来的衣褶里。
B.那些两膝紧靠之处,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C.那些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翻卷起来的衣褶里。
资料整理【淘宝店铺:向阳百分百】
D.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4.下列内容属于两文都写到的一项是(ÃÃÃ)
A.景色之美B.朋友之乐 C.赏水之趣D.贬谪之苦
【答案】1.A 2.C 3.D 4.B
【解析】1.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有误,句意为: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语:说话;
故选 A。
2.考查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
A.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
B.之:代词,代指左膝/助词,的;
C.于:均为介词,在;
D.何:疑问代词,哪里/副词,何其,多么;
故选 C。
3.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
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其,他们;两膝相比者,互相靠近的两膝(苏东坡的左膝和黄庭坚的右膝);各隐卷
底衣褶中:各自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
故选 D。
4.考查内容理解。《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
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
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
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
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
A.乙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描写景色之美,甲文未涉
及“景色之美”;
B.甲文“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
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是朋友一起出游共读之乐;乙文“念
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是与朋友一起赏月漫步之乐;
资料整理【淘宝店铺:向阳百分百】
C.“赏水之趣”两文均未涉及;
D.乙文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
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
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 形象
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甲文未涉及“贬谪之
苦”;
故选 B。
【参考译文】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
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023·湖南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③夷④杂糅,屠沽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
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⑦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
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③民:指汉族人。④夷:指当地少
数民族。⑤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⑥过:苏轼的小儿子。⑦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ÃÃÃ)
A.庭下如/积水空明 B.盖竹柏/影也
C.舍中/掩关熟睡 D.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ÃÃÃ)
资料整理【淘宝店铺:向阳百分百】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B.予欣然从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C.归舍已三鼓矣/男有分,女有归D.放杖而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ÃÃÃ)
A.【甲】文运用夸张的修辞,描绘了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月夜美景。
B.【乙】文寥寥数语就将人们带回了千年前海南岛的那个上元节之夜,韵味无穷。
C.【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被贬期间所作,都写了苏轼主动邀请友人月夜闲游之事。
D.【甲】文中“闲”字既有赏月的欣喜,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和些许自嘲;【乙】文中“笑”字暗
含嘲笑韩愈境遇不好,不得志之意。
8.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答案】5.C 6.A 7.B 8.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今晚
月亮正美,夜色很好,先生您能和我一起出去吗?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
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
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A.句意为: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句子中“庭下”是主语,故停顿为:庭下
/如积水空明;
B.句意为: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句子中“盖”是句首发语词,“竹柏影”是句子主体,故停顿
为:盖/竹柏影也;
D.句意为:不知道走到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句子中“不知走海者”是主语,“者”表示句中
停顿,故停顿为: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故选 C。
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寻:动词,寻找/动词,寻找;
B.之:代词,指代老书生/结构助词,的;
C.归:动词,回去/名词,归宿;
D.而:助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但,却;
故选 A。
资料整理【淘宝店铺:向阳百分百】
7.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A.有误,根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夸张”表述不正确;
C.有误,根据乙文“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可知,乙文中苏轼是
被邀请的一方;
D.根据乙文“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可知,苏轼借韩愈的诗
歌内容表示不赞同他强求多得的做法,“嘲笑韩愈境遇不好,不得志之意”表述有误;
故选 B。
8.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有:亦,也;相与,一起;
(2)重点词有:良,美好的;嘉,美好的;一,一起;出,外出。
【参考译文】
【乙】已卯年上元之夜,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一起出去
吗?”我很高兴地跟从他们。步行到了城西,进入了僧舍,走过了小巷,看到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百姓聚居
在一起,卖肉的卖酒的多得很。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已经响起了鼾声。我放下拐杖,
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醒来)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退
之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走到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2023·辽宁抚顺·统考三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
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②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
镭③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然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④。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使官吏分堵⑤以守,卒全其城。
(选自《宋史ÃÃ苏轼传》,有删改)
资料整理【淘宝店铺:向阳百分百】
标签: #备战
摘要:
展开>>
收起<<
专题14记承天寺夜游(2023·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玖贝云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玖贝云文库,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相关推荐
-
2025-04-11 1
-
2025-04-11 0
-
2025-04-11 1
-
2025-04-11 0
-
2025-04-11 2
-
2025-04-11 2
-
2025-04-11 1
-
2025-04-11 2
-
2025-04-11 4
-
2025-05-14 0
分类:中学教育
价格:10玖币
属性:31 页
大小:630.73KB
格式:DOCX
时间:2025-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