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25-05-09
0
0
49.72KB
11 页
10玖币
侵权投诉
2023—2024 学年度东北育才高中部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科试卷
答题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命题、校对:高三语文组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山水文学之发达,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山水文
学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也非常之高。从宏观的角度看,山水文学
之发达是多种因素配合作用的结果,而“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
因素。
中国古代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独特的认识。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是以艺术
化的态度对待自然,视人为自然的一部分,追求人与自然浑然合一的理想境界,因此
“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与这种强调主体与客体融合为一的
人生理想相适应,中国的美学中产生了“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正如“天人合一”是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观念一样,“情景交融”则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重要观念,它作
为美学原则,直接地影响了山水文学的创作和发展。
西方艺术被认为是再现型的艺术,中国艺术被认为是表现型的艺术。山水文学是以
自然景物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从表面上看,模仿说支配下的再现型艺术似乎应当更适合
表现自然景色之形貌,更适宜于山水文学的生长。而实际上,从一方面看,重视现实的
人生感受,才更能领略、感受自然山水的美,进而将对自然景物的观照和体悟表现出来 。
因而注重于对于自然的感受、体验,为在形象的艺术之中反映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而把自
然景物作为媒介,这样的表现型艺术才真正适合于山水文学的生长和发展。另一方面,
西方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理论虽然在广泛的意义,上包括对整个宇宙人生的模仿,但它
所强调的主要是对于人物性格、动作和事件情节的模仿,整个西方古典美学都较少注意
对自然景物的表现。而中国人由于很能体验细腻的情感,能以在自然万象上发现潜伏的
生命活力,其物感说中“物”的部分,虽然可以包括事件情节以及人事,但更主要、更
经常地却是指自然的景物。总之,中国人一方面强调主观的感受,一方面强调客观的景
语文科试卷 第 1页 共 10 页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物,追求着二者的融合。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当然极利于山水文
学的发展。巡视中国山水文学的画廊,或借山水抒发喜怒哀乐之情感,或因山水而领悟
禅机,亦或假山水以讽刺时政,一幅幅生动的山水文学画面,千姿百态,无非困境抒发 ,
情景合一。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艺术境界。重视景,即重视了作为客观基础
的自然物象;重视情,即重视了作为主体意识的主观作用,对于自然的自觉审美正起于
客观物象与主体情思的对应交感。艺术创作也正需要这主客双方的交互作用。对于山水
艺术来说,有了景就有了艺术的客观基础,有了情就有了艺术的内在生命。所以情景交
融的美学理论符合于审美和创作的内部规律,它也就能够促进山水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在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的指导下,为了更好地抒发情怀,文学中的山水成份不断增加,
由只言片语的写景发展到独立的山水诗,以至产生了大篇幅的山水游记,山水文学的涓
涓细流汇成了浩瀚的江海。
(摘编自王可平《“情景交融”与山水文学》)
材料二:
山水诗在宋齐以后,与赠别、相思、旅游、田园等各种题材结合在一起,内容和艺
术有了极大的发展,早期那种为体道而写的山水诗逐渐减少,但是在欣赏山水中使自己
的心灵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基本旨趣,以及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一直延续到唐代。特别
是在孟浩然、王维、常建、柳宗元等诗人的作品中,影响最为明显。王维有些诗强调自
己的心性之空与空寂之境的暗合。这种心性的空与静照忘求的境界是一致的,或者可以
说,正是诗人面对深山景物的“静照”和“坐忘”,使他悟出了禅心的安定,以及与空
潭的合而为一。所以,王维体悟的性空或心空,实际上还是在静照忘求的精神状态中体
会到生命与大自然的融合。
山水诗这种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在盛唐的山水诗里看得最清楚。盛唐山水诗向来被
视为意境美的典范之作,就是因为其意境具有清朗空静的特色。空静能最大限度地体现
出意境富有象外之趣的基本特征。所以有不少学者从山水诗的时空意识来探讨意境的形
成,也有不少人从禅的境界去探讨。现在我们知道,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从东晋时期形成
的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审美观照方式,要求诗人在观照万物时具有清明、虚静的内心
境界,使空间万象在心灵的镜子中变为一片澄明清澈的世界。盛唐山水诗只是善于通过
艺术的处理来突出这种空静而已。
人类的本性是亲近自然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统,而在山水
诗里得到了集中的反映。因此,了解中国山水诗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不但可以加深我
们对山水诗中所含哲学意趣的理解,把握中国山水诗追求清朗空静的意境的原因,而且
语文科试卷 第 2页 共 10 页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可以从这一个特殊角度了解中国人文精神的特质,对我们今天提升人的文明素质,改变
生存环境也很有意义。
(摘编自葛晓音《澄澈诗心中的大自然——盛唐山水诗的审美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促成了“情景交融”美学原则的产生,并且直接影响了
中国山水文学的创作发展。
B.在表现自然景物方面,表现型艺术和再现型艺术的区别在于对外物是感知并表达
出来,还是仅作样貌模仿。
C.中国文人重视心与物交互作用,既能够从自然山水中悟得禅机,也能够借用山水
表达现实感受、抒发情感。
D.盛唐山水诗人以静照忘求的方式营造清朗空静的意境,创造了典范的意境美,彰
显了中国人文精神的特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国山水诗的发展和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虽然论述角
度不同,但是核心观点一致。
B.西方古典美学受到模仿说理论的影响,较少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观照和体悟,缺乏
对艺术内在生命的深度挖掘。
C.盛唐山水诗善于通过艺术的处理体现出清朗空净的意境之美,进而形成了澄怀观
道.静照忘求的审美观照方式。
D.中国古代山水文学创作既是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又是对自然环境的超越,这一理
念仍可为当代文学创作所借鉴。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艺术
境界”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
赋》
B.“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谢榛《四溟诗话》
C.“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邪?”——王夫之《姜斋诗话》
D.“人情对境,自有悲喜”——葛立方《语韵阳秋》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色。(4分)
5.中国古代山水文学在唐代发展纯熟,请结合材料谈谈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
禅院》成为名篇的原因。(6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语文科试卷 第 3页 共 10 页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展开>>
收起<<
2023—2024学年度东北育才高中部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科试卷答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命题、校对:高三语文组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山水文学之发达,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山水文学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也非常之高。从宏观的角度看,山水文学之发达是多种因素配合作用的结果,而“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中国古代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独特的认识。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是以艺术化的态度对待自然,视人为自然的一部分,追求人与自然浑然合一的理想境界,因...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玖贝云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玖贝云文库,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相关推荐
-
VIP免费2024-11-14 22
-
VIP免费2024-11-23 3
-
VIP免费2024-11-23 4
-
VIP免费2024-11-23 3
-
VIP免费2024-11-23 4
-
VIP免费2024-11-23 28
-
VIP免费2024-11-23 11
-
VIP免费2024-11-23 21
-
VIP免费2024-11-23 12
-
VIP免费2024-11-23 5
分类:中学教育
价格:10玖币
属性:11 页
大小:49.72KB
格式:DOCX
时间:2025-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