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长春市十一高中、吉林一中、四平一中、松原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联合模拟考试 语文

2025-05-09
0
0
76.03KB
8 页
10玖币
侵权投诉
东北师大附中
吉林一中
松原实验中学
长春十一高中
四平一中 2024 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
语文科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行超:小说《宝水》涉及众多鲜活的乡村日常生活细节,可否谈谈您在写作之前的准备,在采访过程中
有什么令您难忘的故事吗?
乔叶:小说从动念到写成用了七八年时间,这个过程中,我一边“跑村”“泡村”,一边写作。对乡村
长时间的浸泡和观察,让我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丰富细节。这些细节都很生动鲜活。比如村里人都种菜,以前
互相薅对方地里一把菜都没关系,但后来大家都开始做农家乐、做餐饮,一把菜炒一下装盘能卖 20 块钱,渐
渐地就不再去互相薅了。比如这家住在偏僻地段,种的菜很多,要卖菜的话,是要卖给村里的熟人,还是去
镇上卖给陌生人?他们的选择往往是去镇上卖给陌生人。
行超:小说《宝水》没有特意强调情节冲突,而是深入乡村日常生活的肌理,以“冬——春;春——夏:
夏——秋:秋——冬”这样四季流转似的结构,细腻记载乡土社会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为什么选择这样的
书写方式?
乔叶:归根结底,山村巨大的自然性让我选择按照时序叙事。但时序作为时间主轴也只是个大方向,具
体怎么分章节还得细细推敲。是依月份?亦或节气?我选择了遵循四季。之所以拎出季节结构,是因为我先
后尝试了 12 个月和 24 节气,相较一下,觉得对我而言,还是四季结构的内部更有腾挪的空间。故事从正月
十七开始,到大年三十那天结束。开篇第一小节是《落灯》,民间讲究的是正月十五、十六闹花灯,正月十
七这天开始要落花灯、吃落灯面。最后一小节是《点灯》,民间也有讲究,大年三十那天要去上坟,要请祖
宗回家过年,叫点灯。从《落灯》写到《点灯》,从冬到春,从春到夏,从夏到秋,从秋到冬,除了季节交
替,整个小说也是首尾呼应。散文笔法的细密悠缓也匹配整个叙述节奏,那么就选择了散文笔法,呈现出的
面貌还是很适宜的。
行超:小说《宝水》创造了很多生动、鲜活、又具有新意的乡土人物形象。比如村干部杨镇长、大英,
还有乡建专家孟胡子。这些人物可谓当下乡土文学中典型的“新人形象”。您是如何构思他们的?他们在您
的采访经历中是有原型的吗?
乔叶:《宝水》里的人物都来自于生活中,都有原型,但不是一对一的原型。生活中的原型都非常复杂
生动,不过却很少有现成的供你直接拿用,总是需得对多个原型进行杂俅捉取。我常常会把采访过的很多原
型人物集合到一个人身上。比如我采访了多个乡建专家,最后只出来孟胡子这一个人物形象。杨镇长和大英
也都是如此。我采访过很多基层干部,听他们倾诉工作的甘苦。他们现在都在调整,由管理型思维向服务型
思维转换,学习怎样和村干部打交道,怎么和乡贤处关系,怎么进行乡村形象打造,怎样应对舆论等等,既
要打通跟外面的渠道,也要有他们自己的节奏。这都是新的工作焦点和难点。他们的很多观点非常出乎我的
预设。比如,乡里干部多少人都跟老百姓打过骂过,过一阵子就成了不打不相识,不骂不相识。不论是当时
闹了再大的矛盾,再是咬牙瞪眼恨天恨地的事,几年过去也都能云淡风轻。你路过人家家,照样跟你打招呼,
你进到人家家里,照样招待你吃饭。这就是咱老百姓。
行超:《宝水》的叙事语言有着明显的散文特征,节奏舒缓、文字细腻。此外,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对
话等亲切生动,包含着大量生动的方言土语,凸显出豫北文化的地域特征,为小说的艺术呈现增色不少。您
如何看待小说的语言问题?
乔叶:当我决定写这小说的时候,这小说本身的一切就决定着它已有了自己的语言调性:语言的主体必
须来自于民间大地。而这民间大地落实到我这里,最具体可感的就是我老家豫北的方言。我从小浸泡在这语
言里,现在和老家人聊天依然且必然是用这种语言。但方言使用起来也很复杂,要经过精心挑拣和改良才能
进入小说中。河南的原生态方言是极度简洁的,如我老家方言说教育孩子是“敲”,宠爱孩子是“娇”。有
句俗语是“该娇娇,该敲敲”,意思是该敲打的时候要敲打,该宠爱的时候要宠爱。但直接用过去,恐怕很
多读者会不明所以。因此我琢磨了一下,改为“该娇就娇,该敲就敲”,这样既保留了原来的味道,又不至
于让读者困惑。还有,我考虑到方言的特殊性,对方言的选取标准之一就是既有地方性又不至于造成阻隔,
同时又符合村里人的身份习性。除了方言,小说中的其他语言,比如女主人公青萍的内心独白和老原间的情
侣私语、不同级别官员使用的行政腔、媒体惯用的“播音腔”、支教大学生的学生腔,以及五湖四海的游客
们八面来风般的语言……我希望层次和样貌能尽量丰富。山村本身极其鲜明的自然性,决定了它与散文细密
悠缓的叙述节奏更匹配,所有我就选择了散文笔法。“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我在其中反复调和着文和质的比例关系,经常能愉悦地捕捉到可心的时刻。虽然或许还没有抵达理想境界,
我也只能安慰自己说:难免遗憾,尽力就好。
行超:除了《宝水》,在之前的许多作品中,乡土生活和乡土现实也一直是您写作的重点和情结所在。
作为一个多年生活在城市的作家,为何始终对乡土书写情有独钟?
乔叶:“故乡是离开才能拥有的地方”,忘记了这句话从何听起,却一直刻在了我的记忆中。这样的写
作意识以前可能不是很清晰,自从工作调动到了北京,在地理意义上距离故乡越来越远,才更深刻地理解了
这句话。所谓的乡土中国,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粮食基地之一的河南,在“乡土”一词上带有命定的强大基因。
改革开放以来,诸多前辈都以极强的文学自觉笔耕不辍,中原乡村成为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他们的作品构成了一条文学脉络,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农村和农民典型的生活和命运。我写《宝水》时就把自
己放在了这条脉络上。所以这个文学传统对我的影响可以说是深入到根基里的影响。
不过,说来惭愧,作为一个乡村之子,年轻的时候,我一直想在文字上清洗掉的,恰恰就是这股子“土
气”。如今人到中年,经过这么多年生活和文学的教育,我方才认识到,这股子“土气”是一笔怎样的资源
和财富,方才开始有意因循着前辈们的足迹,想要获得这“土气”的滋养。
行超:通过《宝水》的写作,您对于新时代乡村的变化、城乡关系的变化有什么新的认识?
乔叶:时代正在发生变化,时势之变会波及到每一个人。如何关注新的现实,如何关注人们在时势之下
的改变——比如中国乡村的新伦理建设和新生活建设,这一直是我所思考的。在《宝水》中,我把中国当下
乡村人们的生活经验、生活意识与生活向往作为了重要的表现内容。比如,因为城乡之间的频繁流动和边界
变动,人们普遍拥有的是一种城乡混合叠加的复杂体验,《宝水》的人物和故事就比较集中地表达了这些体
验。此外,对当下中国广泛存在的城乡关系,城乡关系中人们的心理、情感、道德等多种状态,城市化的背
景下人和故乡的关系,以及在乡村变革中女性意识和女性命运的发展变化等,我也进行了力所能及的触及和
书写。
(摘编自《这是一次命中注定的返程》——访第十一届茅盾奖获奖作家乔叶 2023-11-14)
1.下列对访谈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相较 12 个月和 24 节气,乔叶觉得还是四季结构的内部更有腾挪的空间,所以选择了四季流转似的结构。
摘要:
展开>>
收起<<
东北师大附中吉林一中松原实验中学长春十一高中四平一中2024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科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行超:小说《宝水》涉及众多鲜活的乡村日常生活细节,可否谈谈您在写作之前的准备,在采访过程中有什么令您难忘的故事吗?乔叶:小说从动念到写成用了七八年时间,这个过程中,我一边“跑村”“泡村”,一边写作。对乡村长时间的浸泡和观察,让我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丰富细节。这些细节都很生动鲜活。比如村里人都种菜,以前互相薅对方地里一把菜都没关系,但后来大家都开始做农家乐、做餐饮,一把菜炒一下装盘能卖20块钱,渐渐地就不再去互相薅了。...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玖贝云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玖贝云文库,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相关推荐
-
VIP免费2024-11-14 22
-
VIP免费2024-11-23 3
-
VIP免费2024-11-23 4
-
VIP免费2024-11-23 3
-
VIP免费2024-11-23 4
-
VIP免费2024-11-23 28
-
VIP免费2024-11-23 11
-
VIP免费2024-11-23 21
-
VIP免费2024-11-23 12
-
VIP免费2024-11-23 5
分类:中学教育
价格:10玖币
属性:8 页
大小:76.03KB
格式:DOCX
时间:2025-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