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卷)(空白卷)

2025-08-02 0 0 40.42KB 9 页 10玖币
侵权投诉
202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Ⅰ卷)
语 文
使用地区:山东、河北、湖北、福建、湖南、广东、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河南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1(本题共 5小题,19 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四五)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
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
(四六)于是问题和结论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
复: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我以为是正确的。
(四七)讲到这里,亡国论和妥协论者又将跑出来说:中国由劣势到平衡,需要有同日本相等的军力
和经济力;由平衡到优势,需要有超过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上述结论是不正确
的。
(四八)这就是所谓唯武器论,是战争问题中的机械论,是主观地和片面地看问题的意见。我们
的意见与此相反,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
因素是人不是物。
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如
果中国人的大多数、日本人的大多数、世界各国人的大多数是站在抗日战争方面的话,那末,日本少数人
强制地掌握着的军力和经济力,还能算是优势吗?它不是优势,那末,掌握比较劣势的军力和经济力的中
国,不就成了优势吗?没有疑义,中国只要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其军力和经济力是能够逐渐地加强
的。而我们的敌人,经过长期战争和内外矛盾的削弱,其军力和经济力又必然要起相反的变化。在这种情
况下,难道中国也不能变成优势吗?还不止此,目前我们不能把别国的军力和经济力大量地公开地算作自
己方面的力量,难道将来也不能吗?如果日本的敌人不止中国一个,如果将来有一国或几国以其相当大量
的军力和经济力公开地防御或攻击日本,公开地援助我们,那末,优势不更在我们一方面吗?日本是小国,
其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孤立;中国是大国,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其国际地
位将益处于多助。所有这些,经过长期发展,难道还不能使敌我优劣的形势确定地发生变化吗?
(摘自毛泽东《论持久战》)
材料二:
1/9
*
1938 5月,毛泽东发表著名的《论持久战》,系统阐述了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
首先,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实施持久战的外部原因。他说: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纪三十的一个决的战争。列举了中日
相反对的四个特点战争的正义、正义,以与此相关的助、多助问题外,他别强了敌
强我弱和敌小我大的问题。日本的强,表在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抗日战
争不能很快取得胜利。日本的小,表在国小,其人力、军力、力、物力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
这就决定了中国可以过持久战而最终打败日本。
,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实施持久战的内部条件。这个条件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把经发的抗
战发展为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毛泽东以兵民是胜利题,专门论述了面抗战和全民族抗战
的观。关于军,他强要把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这样才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战热忱。关于
民众,他战争的深厚根源在于民众之共产党放手动群众大人
力量作为自己的抗战线,人战争论的科学性到了广泛印证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提出了抗日持久战战略,而且具体了实施抗日持久战的方
毛泽东出,在中国大而弱、日本小而强的情况下敌人可以甚广,却在占领空虚的地方,
因此抗日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军的战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毛泽东还具体
分析了击战的战略内击战与正战的配合等问题。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共产党领导的军在敌后
广泛展开击战争,有成制与消耗日军,发大战略作
有一种说为抗日持久战的思想不是毛泽东最早提出的。这种说主要依据蒋百里、陈诚等人的
论,蒋介石也有过持久消耗论。这种认识都源于一个在,中国是一个后大国,日
本是一个先进小国。承认这个在的人,不需要别的先见之明,就会出中日战争将是持久战的
结论。
但是,仅仅看到由条件造成的抗日战争的持久,还远远不是抗日持久战的战略思想。蒋介石
缺乏对中国与世界关系以世界格局演变的辩证,因此他们对所谓持久的把握往往脱离实际,
目地寄希望西方国调停干预。而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战思想,是立在对与战争相关的一外部
与内部复因素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对于战争不同阶段的关系、战略持久与战速决的关系等,
完整科学分析。因此它的持久战战略,不会因为一时顺利而速胜,也不会因为一时挫折
去必胜的心。
(摘荣维木《中国共产党抗日持久战的战略与实》)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持久战》在分析抗战走势时,并未局限于中日两国,而是展现出对世界整体局势变化的宏观把握。
B. 落后大国面对先进小国的侵略,不可能速胜,必然要经历由劣势到平衡、由平衡到优势的持久战争过程。
2/9
*
摘要: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Ⅰ卷)语文使用地区:山东、河北、湖北、福建、湖南、广东、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河南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四五)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四六)于是问题和结论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我以为是正确的。(四七)讲到这里,亡国论和妥协论者又将跑出来说:中国由劣势到平衡,需...

展开>> 收起<<
2024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卷)(空白卷).docx

共9页,预览2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玖贝云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玖贝云文库,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分类:中学教育 价格:10玖币 属性:9 页 大小:40.42KB 格式:DOCX 时间:2025-08-02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9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