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是史无前例的。经过 13 天艰难复杂的谈判,终于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协议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
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排行动作出了安排。观察家认为,哥本哈根会议的特殊意义在于,它关系到各国未来如
何判断国际气候合作,它实质上是发展权利和发展空间之争,是国际格局之争。
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说,发达国家为摆脱当前金融危机,将刺激经济和应对全球气候变
化的任务结合起来,是明智的选择。奥巴马总统8250 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有一大部分包括大力提高可再
生能源、给 100 万房屋改进取暖御寒性能、改进美国低效率的电网系统。面对美国掀起的绿色革命新浪潮,日本、
欧洲发达国家也未雨绸缪,积极应对,争取在未来竞争中抢占先知。
2008 年,全球气候变化行业中的上市企业(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核能、能源管理、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的
营业总额达到了 5340 亿美元,超过航天与国防业的营业总额。当年全球经济大幅衰退,但低碳行业2008 年的
收入大幅增长了 75%。低碳行业正成为全球经济新的支柱之一 。根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2012 年全球碳交
易市场将达到 1500 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有关专家认为,低碳经济正在对发明和创
新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四次产业革命,并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乃至整个世
界。
分析人士指出。今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科技输出可以被封锁,战火可以因国界被隔绝,
大气层的流动却无以阻挡;今天,这样的理念已逐渐苏醒;尽管分居世界各地,我在这里心旷神怡开着大马力
汽车驰聘,很可能你就在那里愁眉苦脸对着烂在田间的农作物。今天,关于绿色经济的行为已对全球稳定温室
气体排放的努力形成了决定性影响。今天,我们还能把应对气候变化视为一种奢侈吗?
资料三
在中国,人类活动影响到气候变化的第一因素是煤炭的开采和在发电、取暖中的使用。我国大气中所排放
的二氧化碳 80%都来自燃煤。我国的煤炭、石油等能源消耗居全世界第一、建材消耗全世界第一,石油进口全世
界第二,我国单位GDP 能耗是发达国家的 8到10 倍,每年新增碳排放量为全世界第一,中国社科院 10 月份
正式发布的《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09)》绿皮书指出:“如果中国不改变85%的燃煤结构,不改变传统工业
生产和消费方式,环境严峻期将提前来到,并会带来严重社会问题。”
工业是我国能源消费最大的用户,比例达 70%左右,发电、治金、建材、化工等几大高耗能行业又占工业能
源消费,总量在70%左右。长期以来,在政府的管制下,我国能源价格一直偏低,不能充分反映资源匮缺程度、
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损害成本,更是加剧了能源的过低需求和浪费。由于价格倒挂,在国际油价持续高涨时,
国家财政对油企予以了补贴。根据公开的数据,2006 年和 2007 年中石化公司全年得到财政补贴分别为 50 亿元
和49 亿元;2008 年第一季度增加到 74 亿元,4月份又获得补贴 71 亿元。
国务院11 月25 日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 年中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 2005 年下降
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督考核办法。会
议亦强调,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能源需求还将
继续增长,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和特殊困难。清华大学教授齐哗指出,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
会发展规划是一项实质性改变,“过去,中国视气候变化为全球问题;现在,气候变化已成为国内发展重点考
虑的问题之一。”
截至 2009 年上半年,我国“十一五”以来单位GDP 能耗已累计下降13%,预计下降20%的总体目标到
2010 年年底有望实现。完成这一目标,意味着中国将节约标煤6.2 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5 亿吨,20%的任
务完成之后我们该做什么?北京循环经济促进会会长吴季松教授说:“节能减排的最终目的低碳经济。通俗地
讲,节能就是少排,低碳经济是它的一个效果,低碳经济社会离人类是一个相当远的目标。”
据了解,近期公布的《2050 年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和正在制订的我国“十二五”能源规划,将指明我
国新能源和碳排放发展的前景,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根据摩根斯坦利预
测,中国潜在的节能市场规模有8000 亿美元,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用清洁能源以及相关产业替代化
石能源以及相关产业来提振经济,前景非常乐观。当然,与传统能耗相比,清洁能源的发电成本较高,还需要
有积极措施鼓励新能源的开发和消费。
针对低碳经济的试点工程,国家发改委正在组织专家研究,准备制定《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除了出台相关政策,更重要的应该是加
快结构调整,大力推进资源和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从当前形势和长远看,大面积对化石能源实施价格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