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卷(四)-【名校之道】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阶段性模拟仿真冲刺卷(江苏专用)(解析版)

2025-05-17
0
0
1.38MB
12 页
10玖币
侵权投诉
备战 2024 年高考地理阶段性模拟仿真冲刺卷(江苏专用)
高考模拟卷(四)
(本卷共 25 小题,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22 小题,每小题 2分,共 4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是描述北太平洋海温变化的重要指数。其数值为正,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
发生与维持;数值为负,会形成拉尼娜现象。下图示意我国长江梅雨长期趋势与北太平洋多年 PDO 趋势的
逐年演变。据此完成 1-2 小题。
1.图中 1966~1991 年期间,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我国出现暖冬现象年份较多 B.赤道太平洋海水西暖东冷
C.美国加利福尼亚暴雨增多 D.澳大利亚东部火山频发
2.当后期 PDO 转为正值后,长江梅雨减少趋势仍然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来自海洋水汽减弱 B.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缩短
C.副热带高压脊北移 D.长江下游地区大气湿度下降
【答案】1.B2.A
【解析】1.据材料可知,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数值为负,会形成拉尼娜现象。图中 1966~1991 年
期间,太平洋年代际震荡数值为负,会出现拉尼娜现象。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在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
域,信风比常年偏强,海水温度偏低,云量减少,降水减少;在赤道附近西太平洋海域,海水温度比常年
偏高,对流活动加强,云量增加,降水偏多,故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赤道太平洋海水西暖东冷,B正确;
拉尼娜现象出现,我国出现冷冬现象年份较多,A错误;美国加利福尼亚暴雨减少,降水量较往年减少,
易出现干旱,C错误;拉尼娜与澳大利亚东部火山频发无关,火山与板块运动有关,D错误。故选 B。
2.PDO 从负值向正值转折后,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维持,厄尔尼诺发生年份,副高势力减弱,来
自海洋的夏季风减弱,使得来自海洋的水汽减弱,长江梅雨减少趋势增大,A正确;厄尔尼诺发生年份,
副高势力减弱,北移速度减慢,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可能更长,B错误;副热带高压脊北移有利于推动暖
湿空气北上,也可能会导致长江梅雨增多,C错误;长江梅雨减少,使长江下游地区大气湿度下降,D是
结果而不是原因,D错误。故选 A。
地平式日晷是利用日影测定时间的一种仪器,其由晷针和晷盘组成,晷针指向北极星,晷盘保持水平。
下图为来自某地(35°N,115°E)的小明同学于 7月5日在北京游览时拍摄的地平式日晷景观(题目中所涉
及的时间均为北京时间)。完成 3-4 小题。
3.该日小明同学发现该地平式日晷在( )
A.12:00 时,晷针日影达一天中最短 B.9:20 时,晷针日影朝向东北方向
C.日落时,晷针日影朝向东南方向 D.16:20 时,晷针日影朝向西南方向
4.若小明想在自己家中自制一个地平式日晷,则对图中地平式日晷一定需要调整的是( )
A.晷盘的大小 B.晷针的长短 C.晷盘的高低 D.晷针与晷盘的夹角
【答案】3.C4.D
【解析】3.位于北京(经度大致为 116°E)的地平式日晷在当地地方时 12:00 时晷针日影达一天中最短,
而此时北京时间(120°E 的地方时)不是 12:00,A错误;9:20 时太阳位于东南方向,晷针日影朝向西
北,B错误;16:20 时太阳位于西南方向,晷针日影朝向东北,D错误;7月5日位于夏至到秋分之间,
日落方位为西北方向,此日日落时晷针日影朝向东南方向,C正确。故选 C。
4.由材料可知,地平式日晷的晷针指向北极星,晷盘与晷针的夹角即为当地纬度,北京的纬度(约为
40°N)比小明家乡的纬度高,故小明在家中自制地平式日晷时,晷针与晷盘的夹角需要调小,D正确;晷
针长短、晷盘大小与晷盘的高低对利用晷针日影测定时间均无影响,不需要调整,ABC 错误。故选 D。
白刺灌丛是甘肃省民勤县荒漠区存活面积最大的天然植被。20 世纪 50~60 年代白刺灌丛因过度开垦受
到了毁灭性干扰。近年来,随着“关井压田”的实施,致使大面积土地弃耕撂荒,当地植被逐渐得以恢复,
该地区生态修复以自然恢复为主,且已初见成效。下表示意民勤县退耕地退耕后土壤表层含水率(指土壤
中实际含水量占烘干土质量的百分数)的变化及该地区植被演替情况。完成 5-7 小题。
退耕年限/年土壤表层含水率/% 植被演替情况
1 0.078
一年生草本迅速恢复
2 0.074
4 0.070
由一年生草本植物向多年生草本植物演替
8 0.059
13 0.126
由多年生草本植物向白刺灌丛演替,并基本稳定
20 0.094
30 0.103
5.导致退耕 1~8年土壤表层含水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植被 B.气温 C.降水 D.地形
6.退耕 13 年以来,白刺灌丛得以恢复主要是因为( )
A.土壤墒情改善 B.土层厚度增加 C.土壤温度升高D.土壤结构改良
7.该地区生态修复以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因是( )
A.自然条件优B.恢复成效好 C.生态更稳定D.社会压力小
【答案】5.A6.A7.C
【解析】5.退耕初期(1~8 年)植被演替仍为草本植物,植被覆盖度较低,地表蒸发强,导致土壤表层含水
量下降,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植被,A正确;气温、降水、地形没有太大的变化,影响小,BCD 错误。故选
A。
6.由表格数据可知,8-30 年间呈土壤含水量呈波动上升趋势,由于植被由草本植物向灌木植物演替,植
被覆盖率得到提高,因此土壤蒸发减少,土壤含水量呈上升趋势, 有利于白刺灌丛的生长和恢复,A正确;
土层的厚度、土壤的温度、土壤结构变化不大,BCD 错误,故选 A。
7.根据材料可知,退耕后土壤含水量与植被演替密切相关,土壤的含水量上升促进了植被的生长,而植
被的生长又促进土壤水分的稳定,因此土壤含水量的多少与植被覆盖率对生态恢复关系密切,两者的相互
作用,形成稳定生态环境,自然恢复主要得益于自然生态稳定,C正确,干旱的环境,自然条件差,A错
误;恢复成效好是结果,而不是原因,B错误;与社会压力无关,D错误;故选 C。
2023 年12 月19 日至 22 日,山东半岛部分地区出现“冷流降雪”,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均超过有气象观
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同时,山东烟台的蓬莱海面出现了罕见的“海滋”奇观。“海滋”是一种类似海
市蜃楼的光学现象,当海水与水面的空气层出现较大温差时,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大气层发生折射,从而
使岛屿等变形,形成奇异而变幻的画面。完成 8-10 小题。
标签: #备战
摘要:
展开>>
收起<<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阶段性模拟仿真冲刺卷(江苏专用)高考模拟卷(四)(本卷共25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是描述北太平洋海温变化的重要指数。其数值为正,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维持;数值为负,会形成拉尼娜现象。下图示意我国长江梅雨长期趋势与北太平洋多年PDO趋势的逐年演变。据此完成1-2小题。1.图中1966~1991年期间,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我国出现暖冬现象年份较多B.赤道太平洋海水西暖东冷C.美国加利福尼亚暴雨增多D...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玖贝云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玖贝云文库,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分类:中学教育
价格:10玖币
属性:12 页
大小:1.38MB
格式:DOCX
时间:2025-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