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区赤峰第四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金太阳11月期中考试(24-155C)语文

2025-05-17 0 0 48.69KB 10 页 10玖币
侵权投诉
高三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阮元在《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中认为,碑和帖的美学实质是线条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区
别,这是由美学理念的不同造成的。同时,人们将碑与帖结合,以此作为表现形式的审美目标——中和之美。
晚清时期“碑派”和“帖派”被用来命名不同风格的流派、《广艺舟双楫》中又有“碑学”“帖学”之
分,将学汉魏六朝碑版的书法流派称为“碑学”,将宗法晋唐以来名家墨迹和法帖的书法流派称为“帖学”。
谈到碑派书家,其所取法的碑版墓志书迹就会自然而然地涉及写手与刻手的关系,有时书丹者与刻手并非一
人。刻手的水平有时也会参差不齐,技艺精湛之人直接奏刀刊刻斩钉截铁,点画方整果敢、古朴峻厚,经过
后天风化侵蚀,便自然天成,颇具“金石之气”。在南北朝时期,碑版所呈现的字体正处于隶变阶段,有种
未经雕琢的古朴与天然之美。墨迹与刻帖作为帖派的取法对象,所呈现的基本特征为笔意柔美流畅,“书卷
气”十足。帖派书家更突出纵向的连贯与气息。传统帖派拥有成体系的运笔法则,然而碑派用笔无定法,笔
法更夸张多变,从而形成不同面貌。与帖派相比,碑派章法上的不足便是字与字之间缺乏时间性与牵丝映带。
与此同时,文人士大夫作为帖派书法的主体,也难免有谄媚糜烂以及程式化的弊病,碑派的粗犷豪迈正好可
以弥补帖派的软弱之气。
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到过“古质今妍”一词。如果将质与妍结合,就会呈现一种新的审美理念——中
和之美。笔者认为碑帖融合思想就是书法中和之美的表现形式。碑帖融合审美思想形成于清晚期。然在
朝以及清代前中期已开始萌芽,此种审美向是追求个性、慕异然结果,但尚未提出碑学、帖学
的理论,然是一种无意、非自状态,书家在帖学的取法中现其局限性,寻求新的学书道路
晚期,随着考古金石学的发展以及相理论的提出,多书家更加倾向于具碑帖刚柔并
中和之美,这一思想逐步成为审美主流,影响延续至今。清代早期碑学倡导者未提及家墓志,家墓志
直到世纪初才被书家现并重视,如在碑学盛行之时就将墓志纳入视野,就不会有阮元的“以碑帖
分南北”的理论。后来吴玉先生的“六朝无间南北”和沙孟海的“南北不分派别”也这一
点。以此笔者大胆推断南北朝时期一书家就萌生了融南北之风的意
不可认的是碑帖书学理论的提出,使碑与帖的问题进入众视野,将碑学研究推高潮,以此为书家
的碑帖融合。阮元将书法分为南北派,在他看来,北碑于南帖,此大力推崇北碑。这直接
导致后来包世臣作为一践行者提出“帖”,主张学书学北碑。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
提出“碑学”“帖学”的念,对碑的推崇达顶峰其是有为“魏碑十美”之一出,激起
人及后人的反驳批判纷纷提出不该尊帖、应当碑帖融合。
碑帖融合这一审美向贯穿明清时期,最终形成于清晚期,到民国得了极大的发展。如民国时期出
现的沈曾植曾熙等著名书家。在碑体行草书上一定的高度,这一作思想也是民国时期书
法艺术发展最高成就。
*
(摘编赵琳王雨微《书法风格的中和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碑派字体呈现阳刚之美,帖派字体呈现阴柔之美,晚清时期碑派比帖派更受推崇。
B.帖派取法于墨迹与刻帖,表现出纵向的连贯与气息,笔法夸张多变,面貌多样。
C.在明朝及清代前中期产生的碑帖融合思想,还处在一种无意识、非自觉的萌芽状态。
D.作者认为,在南北朝时期一些人就有了融南北之风的意识,且中和之美成为审美主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即点明要阐释的中心话题——碑帖融合形成的“中和之美”。
B.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将碑派与帖派相比,比较二者的差异。
C.第五段列举阮元等人的观点,论证了碑帖书学理论为碑帖融合奠定了基础。
D.文章采用了分-总的论证结构,主要论述了碑帖融合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碑版墓志书迹的优劣与刻手的技艺水平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与书写者也有关。
B.书法中和之美是人们在书法方面追求的审美目标,是碑帖融合思想的表现形式。
C.碑帖融合是人们追求个性、追新慕异的结果,也是人们寻求学书创新的结果。
D.碑帖融合思想影响深远,直至今日,其形成的中和之美依然影响着书法美学的审美。
(二)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古人怎样与自然相处的?他们如何获取、资源?来,我国考古学家在多个重要遗址开展
研究伴随着考技手段与理论的不断进步,这些研究得了丰硕的成果,让我们对古人生活
与精神生活更多了解
,是以使打制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从约三百万年前到一万年
打制代最重要生产生活工具,也是代遗址最重要研究材料1920
我国甘肃庆阳北就现一批打制包含两件尽管发掘过程中,对具体层位伴生物
等均详细记录,对此开展的学术研究这一拉开了我国旧器考研究序幕
我国,系统的石器研究开始于北京周口店遗址该遗址发掘推动国旧术队伍建立
发展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国第代旧代考作者,我国著古学者文中于
1929 年起持周口店第一地点的发掘工作。他创造性地设计了砂岩模拟打制,并过与发掘
材料进行对比,考察了古人在石器加工中对砸击使用。
文中于 1985 出版的《中国猿人石器研究》一书,是中国旧代考研究的经之作,是打制
器类型研究的一个范本。
我国著古学者贾兰坡1931 周口店遗址协助裴文中发掘第一地点,并在文中学后主
持发掘工作。贾兰坡从石骨器等层面对北京猿人的为特征进行研究领衔完成《周口店发掘记)等著作,
并提出北地区“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与“匼河——丁村传统理论研究
此后几代事旧相关研究古学者东奔西走,足迹,一手材料
,由点及面。目研究者对中国已开展料开发策略进行系统理和结。现中境内
的石料开发策略存的时变化。
代早期,较小的人活动范以及较低的人性和环境能力古人就地
*
摘要:

高三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范围。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阮元在《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中认为,碑和帖的美学实质是线条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区别,这是由美学理念的不同造成的。同时,人们将碑与帖结合,以此作为表现形式的审美目标——中和之美。晚清时期“碑派”和“帖派”被用来命名不同风格的流派、《广艺舟双楫》中又有“碑学”“帖学”之分,将学汉魏六朝碑版的书法流派称为“碑学”,将宗法晋唐以来名家墨迹和法帖的书法流派称为“帖学”...

展开>> 收起<<
内蒙古区赤峰第四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金太阳11月期中考试(24-155C)语文.docx

共10页,预览2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玖贝云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玖贝云文库,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分类:中学教育 价格:10玖币 属性:10 页 大小:48.69KB 格式:DOCX 时间:2025-05-17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10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