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2025-05-17 0 0 84.33KB 12 页 10玖币
侵权投诉
20222023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钟。】
I卷(阅读题 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正义”一词古已有之。西方的“正义”,原指“置于直线上的东西”,引申为“符合
天性,直截了当,不偏斜”。一般来说,西方正义观从人的本性出发,以强调人的权利
重点,重在从法律和制度的层面对社会加以批判与建构。而在汉语中,“正义”则可拆
“正”和“义”两个字。“正”是“正中、不偏斜”,这与西方的意思有些相同;而
“义”的原意是“宜”,即“恰当、合乎情理”。两字合起来的“正义”,就是合乎正
的情理。在中国古代,经过儒家仁义学说的演绎,“正义”成了最重要的道德价值判断
荀子说:“苟非正义,则谓之奸邪。”代表了正义与邪恶两分法的正义观,具有浓厚的
德化取向。
通过词源考证可以看出,中西方正义观既有总体上的一致,也有思考路径的某些不
致。
首先,中西方的正义观在基本内容和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正义”的共同本意,
以简单概括为“理应如此”,即“应然之理”。“理”既包含自然之理,也包含人性之
中外古人凭借自己的想象和追求,创造了“正义”这个最高价值观念,为人类追求高尚
生活提供指南,并让它与一切邪恶、罪行、腐朽等相对立。因此“正义”作为东西方都
认的“普世价值”,已经成为人们的信念及信仰对象,成为一个普遍的评价尺度,这个
度既适用于评判每个人的每个行为,也适用于评判任何国家社会的制度体系。
西
“义”的关系,必然成为一个思考的起点。因为“正”主要是个描述词,源于对人的存
和对象事物本身“实然”状况的认知和理解;“义”则主要是个价值词,源于对人的主
行为的“应然”的认知与理解。因此在“正”与“义”之间,可能包含一种偏正关系:
首先确认“正”之本态,以正为义,以正导义,从“实然”导出“应然”?还是首先确
“义”之准则,以义为正,以义导正,以“应然”来指导“实然”?这两种可能的选择
正好反映出中西方传统思维的不同特点。大体上可以这样说:西方传统重在“以正为义
而中国传统则重在“以义为正”。
在西方语言的传统中,从“置于直线上”引申出来的“人人一种
“以正为义”的本意和思路。这就是“存在即合理”,西方思想家以承认人的天然
本性、自在生实状态为根据思考和说明什应有。因此西方思想家对正
义的理解人的权利与社秩序出发性的具体从中揭示
生活中构成正义的形式,从正义步地体化“实义”与“形式
正义”,“制度正义”与“义”,“权利正义”与“分义”,“补偿正义”与
可正义”等具体类一一研究如何改进它们。这日趋实证化的探究
对正对正义事追求,引上了对社会制度与法律加以批判
道。也正因为如此,“正义”在社会成为一个“强”概念,这是
的西方正义理的特
而在中国历史上,呈现一种“以义为正”的思考路径。古人“义”与“利
*
的对立来强调“义”的,用“天理”与“”的尊卑发“义”,用
子”与“人”的身展示“义”的等,这些都是着意以义为正”的正义
观,总体上并未超个体道德和儒家仁义学说的眼界。特别是其中人的权利
与社会制度的系和思考,“人权”概往被掩盖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
传统,“正义长期是一可以各种道德规范的“概念
“正”“义”字也很少在这个意义上在一起使用。
西
义”成为一个核心价值范畴,中西正义观进入了一个融汇交通的时期
(摘编顺《中西“正义”理念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般来说,西方正义观是从人的本性出发,强调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对社会的批判与
建构。中西方正义观有一致之处。
B.中国的正义是指“合乎正当的情理”,经过儒家仁义学说的演绎,具有浓厚的道德
化取向,丢失了法律与制度的意识。
C.正义的本意是“应然之理”,作为东西方都承认的“普世价值”,正义已经成为全
世界人们的信念及信仰对象。
D.直到近代以来,“正义”在中国才重新成为一个核心价值范畴,中西正义观进入一
个融汇交通的时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词源考证的角度,对“正义”含义在中西方的异同进行了深入的论证,论述
严密有力。
B.文章引用荀子的话,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代在正义观上的“两分法”,强调其道德评
判标准。
C.对中西方“正义”理念,文章不仅论述其相同部分,更重点论述两者之间的差异,
辩证科学。
D.中国古代正、义二字很少连用,主要是因为“正义”一词被道德替代了,作者对此
委婉提出了批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上是但在上则同的西统重
“以正为义”,而中国传统则重在“以义为正”。
B.本文中“正”指“实然”状态,“义”指“应然”认知,西方强调以“应然”来指
导“实然”,中国强调从“实然”导出“应然”。
C.西方的正义观多从人权与社会秩序出发,进行现实性的具体分析,常常具化为一些
具体类型,并逐渐在社会实践中成为强势概念。
D.中国历史上,“义”总体上属于儒家“仁”的学说,由于淡化“人权”概念,导致
缺少对人的权利与社会制度的深度联系和思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题。
(费孝《乡土中国》第四章“差序格局”思维导)
*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构、人关系的逻辑
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鲜明的社会特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性。差序格局中的“,有等之意。在儒家文化中,国社会
重人。“是有差等的次。”君臣子、夫妇事、长幼、上等都
有着严格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
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
纲常、等等儒家理存在的社会基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造着、强化
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是差序格局伸缩性。“在这种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
的。”在家中,以己为中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越紧密中国传统家
文化而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性度;中,
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地缘友缘、学业缘等关系有纳入
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故乡人,乡水
“一子同学三辈”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作了生的描。差序格局范围的大
也要着中势力而定”,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大,反之就越小
是差序格局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是稀缺资源的模式。当
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有国家计划市场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
“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行。“己”愈近得到源可能就愈多其实
这种模式的在于使自己利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定性,同
具有强外性。而在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源合理置与自由流动
构性壁垒
序格局在社会转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浸染,在一定度上改变着差序格
局旧有的特。有学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
格局、权序格局等。
(摘编陈占江《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料三
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已经们还阅读
《乡土中国, 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得到具价值的。因为,作的并非
是当农村问题,而是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问题
们可以引用在其古代法:文化差与传统一文中说的一段话证上
述观点:“一个作传统的东西,如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实含义,,它就不
仅仅是一个历史经存在的过,同还是一个历史地存在的在。因此,们不
以在以历史中追传统,而可以在当生活的折射传统。人对于历史的关
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了上
述观念:“传统的方记载,而实的生活可查……
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们即可重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
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乡土社会理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法适用于
当代日趋复杂的人关系,们可以承和发序格局聚焦实生活中人
*
摘要: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四次练考语文试题【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正义”一词古已有之。西方的“正义”,原指“置于直线上的东西”,引申为“符合天性,直截了当,不偏斜”。一般来说,西方正义观从人的本性出发,以强调人的权利为重点,重在从法律和制度的层面对社会加以批判与建构。而在汉语中,“正义”则可拆成“正”和“义”两个字。“正”是“正中、不偏斜”,这与西方的意思有些相同;而“义”的原意是“宜”,即“恰当、合...

展开>> 收起<<
2023届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docx

共12页,预览3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玖贝云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玖贝云文库,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分类:中学教育 价格:10玖币 属性:12 页 大小:84.33KB 格式:DOCX 时间:2025-05-17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12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