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3届百校联考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2025-05-17 0 0 32.42KB 10 页 10玖币
侵权投诉
高三语文考试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学存在一套发达的抒情体系,有学者将中国文学的传统总结为以抒情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抒
情传统。抒情传统虽然不能囊括中国文学的总体,但确实抓住了中国文学的一条主脉。在漫长的文类、文体
融合与演变的过程中,这一抒情传统自然而然地浸润了小说,使得古代小说具备丰富的抒情因素。在中国古
代小说的浩瀚海洋中,虽然不乏游戏笔墨之作,但是那些流传后世的杰作往往是发愤抒情的结晶。
当然,在承认古代小说抒情性的同时,不可否认抒情因素并非与生俱来的。抒情性虽然在唐传奇中就已
显露痕迹,但只有到了明清,在文人化和个人化倾向的刺激下才大放异彩。同时,中国古代小说中也存在着
一大批无关抒情或淡化抒情的说理、记事文类,比如文言小说系统中的笔记、杂记、逸事等,白话小说系统
中的历史演义、神魔小说等。但是,这些现象并没有消减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特性,反而从各个方面将中国
古代小说的抒情面相凸显了出来。如历史演义永远少不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神魔小说也总是对生命盛衰与
身心超越之道抱有关怀,只是这些抒情因素多半沉潜在文本深处。
此外,如果将视野扩大到整个中国小说史,就会发现抒情性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演变的重要趋向和内动
力,也是近现代小说转型的重要因素。在清末梁启超提出“小说界革命”以后,我们不仅能在社会小说中看
到吴趼人的嬉笑怒骂、刘鹗的哭与泪,还能在言情小说中感受到林纾、徐枕亚的哀伤情调——这种哀伤情调
甚至弥漫至五四新文学时漫主义相结合。五鲁迅的“”与“”到夫苦
的“自传”,从作人提的“抒情诗的小说”到从文的“象的抒情”,虽然传统小说的抒情
现代作家抛弃,但是抒情的灵魂依然还在。
(摘编玉《小说以抒情:从古代到当下)
材料
以中国“诗言歌咏声依咏”的文化,明清以来的戏、小说的真正核心还是
一个“情”童庆炳所说,“明清以来,戏、小说作的大出现,从表面看,似乎离开
抒情传统,转向了事方面,实也不然。因为一,明清代抒情的诗仍属于正统,是标志;第
,就中国古代戏和小说作而言,贯穿着中国特的抒情传统”。是的,明清以来传世的
小说与戏是抒情与并的“种”,《红楼梦》《牡丹亭》《西厢如此,此外,唐宋元
明清以来的各类小说与戏不如此。
以诗词曲赋衡量部著作是否以抒情为本,那么《红楼梦》也是面的。童庆炳不仅认
为中国戏是“以讲故事为表,以抒发情感为”,还不容置疑地认为“一部《红楼梦》不过是作者感
的身世,感生命的哀而已…《红楼梦》是在歌唱故事,而不是一叙述故事”。或许童庆
是提出《红楼梦》事如一人,大《红楼梦》又中国文学史的人,可能不会对
这一说法持完全定立场《红楼梦》事的,也是抒情的、诗的、漫的,通篇词曲赋起彼伏
构成全书伤情世的调,已是一个不的事实。
研究江曾编辑《红楼梦词曲赋鉴赏》,并在中提出“按头制帽,诗即其
议题,同时也认可作者苦著《红楼梦》定“有传诗之”,“传诗”说可是抒情为本的一种说
书共选入三百六十余篇词曲赋分析鉴赏有可性,这些诗词曲赋《红楼梦》全部抽
,那么《红楼梦》可能就曲终歌罢,面目全非了。
如关四平所述《红楼梦》的情感表现构成男女爱情,也有情、情。无
面的情感表现,有一同的,即均带重的悲剧色彩。”这与童庆炳《红楼梦》叙
唱故事”说如出一悲剧的传,有时就是一种感、一种哀、一种泣血,一言以之,就是抒情。
小说益于抒情的孕育,中国文学理史也得的发与丰富。倘若没有诗
又何的批。“小说的评点自然是从对诗文的评点来的,但的盛世归功于李贽
使现当代文学理论抑评研究,虽然诗学批评所占例锐减,但似乎也没有任何位专家
汉语事的抒情因,相反,不少从事小说事理论研究及美的当下学者,到了
这一。有关这一骧给予论断更为明确:“中国文学注定要以抒情为主,抒情就了中国
文学的荣耀。”
(摘编孙仁歌《汉语小说事文本抒情性渊源及其征探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抒情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抒情传统是中国文学的主脉,这一传统浸润了小说,使古代小说具备了抒情因
素。
B.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古代小说都具有抒情性,如神魔小说,它们无关抒情或淡化抒情,但并未消减中国古代
小说的抒情特性。
C.童庆炳认为,明清以来的文学由抒情转向了叙事,明清以来的每一部小说和戏曲,都是兼顾叙事和抒情的。
D.评价一部作品是否以抒情为本,可以通过作品中诗词曲赋的数量来衡量,这与蔡义江的“传诗”的说法如
出一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阅读《三国演义》,读者能从其叙述的故事中感受到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B.考证五四时期的作品,我们找不到传统的抒情模式,但依然能看到抒情的传统。
C.材料二举《红楼梦》这部作品的例子,意在证明诗词曲赋对一部作品的重要意义。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涉及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传统的论述,但两者侧重点不同。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材料二中陈世骧观点论据的一项是(3 分)
A.“许多抒情作品则未能把视线、笔触更多投向自我以外的客观世界。”
B.词“它不仅在诗歌发展链条上继承了言志抒情的传统,并将这个传统传递给了后代”。
C.茅盾的小说《幻灭》“令人信服地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青年人对生命的悲剧性感受”。
D.郁达夫短篇小说在表形式上“的感受,并将这感受写出来”。
4.请概括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材料二说“《红楼梦》是在歌故事,不是一的叙述故事”,请结合下面一文字对这一论述
述。(4分)
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一时有求全,不他二人言有些不
来,黛玉又气泪,玉又冒撞去俯就,那黛玉渐渐转来。(《红楼
摘要:

高三语文考试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古代文学存在一套发达的抒情体系,有学者将中国文学的传统总结为以抒情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抒情传统。抒情传统虽然不能囊括中国文学的总体,但确实抓住了中国文学的一条主脉。在漫长的文类、文体融合与演变的过程中,这一抒情传统自然而然地浸润了小说,使得古代小说具备丰富的抒情因素。在中国古代小说的浩瀚海洋中,虽然不乏游戏笔墨之作,但是那些流传后世的杰作往往是发愤抒情的结晶...

展开>> 收起<<
湖北省2023届百校联考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docx

共10页,预览2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玖贝云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玖贝云文库,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分类:中学教育 价格:10玖币 属性:10 页 大小:32.42KB 格式:DOCX 时间:2025-05-17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10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