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 分析表现手法,阐述具体作用(解析版)

2025-05-14
0
0
271.08KB
23 页
10玖币
侵权投诉
1
专题 12:分析表现手法,阐述具体作用
考点 12:分析表现手法,阐述具体作用
【考情梳理】
一、记叙文常见的写作手法
整篇文章: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以小见大,欲扬先抑。
局部段落:对比,衬托,悬念, 联想和想象,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化静为动),
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 相 结合,伏笔和 照应 , 铺垫, 多感官 描写 (听觉、视觉、嗅觉、味觉、
触觉)。
二、常见写作手法及作用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典例】
茅盾《白杨礼赞》中用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
大军民,歌颁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
志。
【作用】
① 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②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
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答题格式】 用……象征……,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思想感情。
类比 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
式。
【典例】 刘禹锡《陋室铭》中将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做类比,暗示“陋室”不陋,意
*
2
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答题格式】 由……想象……写出人物或事物……,并抒发了……感情。
抑扬
欲扬先抑
指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或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从相反的贬抑处落
笔。在这里抑是手段,扬是目的,抑与扬形成对比。
【典例】
茅盾《白杨礼赞》中作者将白杨树与其他树相比没有婆娑的姿态和屈曲盘旋的
虬枝,单这点来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作者首先否定了白杨树的
美,这就是先“抑”,接着用“但是”转折,“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
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肯定了白杨树是树中的
“伟丈夫”,这就是“扬”。一“抑”一“扬”,突出了白杨树与其他树的不
同,充分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欲抑先扬
指作者想贬抑某个人或事物,却不从贬抑处落笔,而是先从相反的褒扬处落
笔。在这里扬是手段,抑是目的,抑与扬形成对比。
【典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梦境中征战沙场的军旅生活是
“扬”,现实中报国无门是“抑”,从理想到现实,从希望到失望形成强烈对
比。抒发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慨。
【作用】 使情节波澜起伏,形成鲜明对比,曲折含蓄,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答题格式】
……(内容)是抑或扬,……(内容)是扬或抑,抑与扬形成鲜明对比,突出
人物或事物……特点。
悬念
为了引起读者兴趣,作者常常在作品的开端提出尖锐的矛盾或设置疑团,又不立即予以解答,而
是由开端所提供的线索任情节自然发展下去,到一定阶段或结束才解开矛盾或揭示谜底。
【典例】
彭荆风《驿路梨花》贯穿全文的悬念是“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文中第一次悬念:第 8 段“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
呢?”
第二次悬念:第 17 段“主人家是谁?”“我们“从老人那里得知,小屋的主人
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第三次悬念:第 32 段”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
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为什么盖小茅屋呢?
【作用】 ①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使情节波澜起伏。
【答题格式】 设置什么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伏笔 是在前文为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
3
【典例】
都德《最后一课》,文章开始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看到许多人在布告牌前看什
么,并且交代最近一些坏消息都是从那儿传出来的,作者还顺便列举几例,如
征发啊,打仗啊等。那么今天是什么消息呢,小弗郎士没有去看,不知道。待
到上课时,韩麦尔先生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阿尔萨斯和洛林已被普鲁士
士兵侵占,韩麦尔、小弗郎士们就要沦为亡国奴时,小弗郎士恍然大悟,为什
么布告牌前会有那么多人,今天布告牌上什么消息就不言而喻了,文章设置伏
笔,使情节波澜起伏。
【作用】 ① 使……情节合情合理;②表现了人物……的品质。
【答题格式】 用……情节为……情节埋下伏笔。
照应
在开头和结尾的内容上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对同一情况做出解释、说明、交代。
【作用】 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答题格式】 照应标题;照应上文;首尾呼应。
借 景
( 物 )
抒情
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
【典例】
朱自清《春》通过描写春回大地的景象,表现春天里自然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表达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答题格式】 通过对……景象(或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感情。
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方法。这种方法按主要事物和衬
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关系不同,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属于侧面描写。
【典例】
周敦颐《爱莲说》中先后三次用菊、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爱好
的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的品格高于百花,第三次衬托,以牡丹反
村,以菊花陪衬,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
【答题格式】 用……衬托(或反衬)……突出人物或事物……特点。
烘托
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烘托属于侧面
描写。
【典例】
郦道元《三峡》第二段写“王命急宣”“暮到江陵”用船行速度之快侧面烘托
三峡夏水湍急的特点。
【答题格式】 用……侧面烘托……,突出人物或事物……特点。
对比 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
说明,这种写作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
【典例】 茅盾的《白杨礼赞》最后一段,作者把“贵族化的楠木”与“极常见、极易生
*
4
长白杨树”进行对比,斥责那些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再一次赞美白杨
树。
【答题格式】 用……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物或事物……特点。
典笔
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接抒写其事其情的笔法,叫曲笔。从形式上来看,落笔对方、移
情别恋、琵琶反弹是三种主要的类型。
【答题格式】 曲笔,通过写……(内容),含蓄地写出了……心理、心情。
铺垫
也称铺叙沉淀,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
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
【答题格式】 用……(内容)为下文……情节或刻画人物形象做铺垫。
专项练习
一、(2022·山东聊城·统考三模)
谎言背后是深爱
①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寒冬挖藕。寒冷的时节,藕价才会高一些。父亲没有钱买连体雨衣,他直接脱
掉外衣,卷上裤腿,就下藕塘。
②赤手赤脚,单薄的衣服,冰凉的塘泥。父亲唯一的挖藕工具是一把藕铲。父亲将双手支在藕铲上,往下
用力,再将掀起的塘泥用双手捧起甩到身后。
③等到藕挖出了几小堆,父亲就会装了它们一挪一歇地拿到岸上。母亲将藕放到最近的水沟里,蹲下身子
洗藕。母亲带了一块软软的破布,慢慢地擦藕上的泥巴,尤其是藕结处的泥巴。藕结不能洗断,否则会把泥土
弄到藕孔里。不能用稻草洗,成熟的稻草虽然看起来软,但比布粗糙,会把鲜藕的外皮洗坏。母亲洗得很小心,
一蹲就是几个小时。
④空旷的田野上,寒风霸道地呼啸着。我没一会儿就觉得躲在鞋子里的双脚冻成了冰蛇。“爸,脚很冷
吧?”“妈,手冻僵了吧?”我的声音似乎也被风刮出了棱角。“不冷。”父亲和母亲抢着回答。
⑤其实,我知道母亲洗完藕的时候,手指发麻,双腿硬邦邦的,像没了知觉。我知道父亲的关节一年比一
年不好,那是被冻的。
⑥我的弟弟从小多病,经常牙齿咬得紧紧的,人事不知。母亲拿了筷子去撬,有时用手去掰开,任由弟弟
把她的手指咬得嘎嘎作响。家里的经济捉襟见肘,父亲母亲不停地干活,希望能让借钱的次数少一点。
⑦半夜时分,当我还在梦乡的时候,他们已经推着藕进城去了。有一段时间,他们天天深夜去拉瓮,拉到
*
5
几十里路外的一个地方,赚一点可怜的脚力钱。有几年,父亲和母亲揽了下砖窑的活。炎热的夏天,他们钻进
那个热得冒火的窑里码砖头,一趟又一趟,把自己烤得像咸鱼干。
⑧我读师范的第一年,我没有和父母写信突然回了家。家里没有人,经村人指点,我找到了他们。
⑨我的父亲和母亲在给人拆老房子,没有脚手架,没有安全帽,父亲和母亲站在泥墙上,用锄头在锄泥墙。
锄一下,就飞扬起一大片的粉尘,脚下的墙也跟着摇晃。
⑩回家的时候,父亲和母亲除了眼白,全身都黑乎乎的。我心疼得流下泪来。父亲说:“真的不累,也很
安全。那房子矮啊,是不是?”母亲附和地说:“是啊是啊。我们年轻,有的是力气。”
⑪可是我知道,父亲和母亲干的活,没有几个人能吃得消。他们不是机器,即使是机器,也需要上油,需
要休息啊。
1997⑫年4月11 日,我的弟弟离开了我们。23 岁的生命戛然而止,这对我的父母来讲,是多大的痛苦
啊。仅一夜间,他们就老了!
⑬从此,疾病纷至沓来。
⑭父亲的手抖得越来越厉害,有时连菜也夹不住。一向嗓门大大、爱说传奇故事的他说不清一句完整的话。
一开口,舌头就兀自抖动起来,抖上半天,也发不出清晰的声音。医院一查,是顽固的疾病帕金森。“我没事,
真的没事。”父亲说。
⑮过了两年,母亲和父亲都行动迟缓起来。强迫两人去医院,双双住下了。医生说是脑梗塞中风。一旦中
风,可就麻烦了。
⑯出院后,父亲和母亲除了每天吃好几种药,依然像没事人一样,事事为我操心。知道我喜欢吃三角叉,
母亲就给我做,不管那程序多么繁杂。他们总是牵挂着我的身体,担心我的神经性耳鸣和各种不适。听说把蚯
蚓装入台葱加点盐,再放进耳朵,能治我的病,父亲就回乡下四处找台葱。在上门楼取台葱时,我的父亲扭伤
了脚踩。他没有告诉我,怕我担心。
⑰母亲走路老是摔倒,一摔就是仰面的大跟头,还老半天起不来。有一天,我发现家里的瓷砖破了一块。
母亲淡淡地说,是她的脑袋磕破的。
⑱天哪,这么厚的瓷砖都破了!母亲这一跤摔得有多重啊!泪水在我眼里打着转。母亲说:“我没事的,
真的没事。倒是你,要注意身体啊。”很久以后,我才偶然得知,母亲那次摔倒,躺了半天都无法起来,脑袋
一直痛了一个多月。
⑲父亲和母亲,是这世上最爱说谎的人:我不冷,我不累,我不疼,我没事,我很好……
⑳为了儿女,他们习惯了牺牲自己。那一句句谎言的背后,分明屹立着最真切最深沉的爱!
*
摘要:
展开>>
收起<<
1专题12:分析表现手法,阐述具体作用考点12:分析表现手法,阐述具体作用【考情梳理】一、记叙文常见的写作手法整篇文章: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局部段落:对比,衬托,悬念,联想和想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化静为动),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伏笔和照应,铺垫,多感官描写(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二、常见写作手法及作用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典例】茅盾《白杨礼赞》中用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歌颁...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玖贝云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玖贝云文库,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相关推荐
-
2025-04-11 1
-
2025-04-11 0
-
2025-04-11 1
-
2025-04-11 0
-
2025-04-11 2
-
2025-04-11 2
-
2025-04-11 1
-
2025-04-11 2
-
2025-04-11 4
-
2025-05-14 0
分类:中学教育
价格:10玖币
属性:23 页
大小:271.08KB
格式:DOCX
时间:2025-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