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石景山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5-05-06 0 0 2.18MB 13 页 10玖币
侵权投诉
1/13
2024 北京石景山高三一模
本试卷共 11 页,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
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什么是文明?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是什么?西方学术界比较流行的标准是“三要素”,即冶金术、
文字和城市,这是根据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和拍的埃及产明归纳出来的。但是,世界上也不乏未同时具备
“三要素”的文明,如中洲的玛雅文明被公认为文明社会,但该文明就没有制造和使用金属器;而辉煌的
印加文明是没有文字的文明。可见,这“三要素”并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准。
中国古代史籍把黄帝和炎帝时期作为中华文明的肇始,但其中关于炎黄时代的记述有不少带有神话色
彩,并不能作为信史。因此,学术界一直以来都有对中华民族 5000 多年文明史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者。国
内史学界很多人认为中华文明开始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国外部分学者和国内个别学者则怀
疑甚至否定夏朝是真正存在过的王朝,认为古代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时间只能从符合国际学术界“三要素”
标准的商朝后期开始算起。
要想消除学术界存在的疑问,非常重要的是依靠考古发掘获得的新资料来研究和证实中华文明起源、
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田野考古获得一系列重大发现,如在甘肃泰安大地湾遗址发
现了大型宫殿,在辽西的红山文化区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坛庙冢等。加之考古学家夏鼐先生、苏乘琦先生提
出了各自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思路,促使学术界进一步关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
2002 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牵头,国内众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
参与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探源工程”)正式启动。探源工程以考古调查发掘为
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目前研究工作已经进入第五阶段,取得了丰硕
成果。这一工程所揭示的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极大地增强了中
华民族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精神动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
化创新的宝藏。中华文明的长河发端于何时何地?流淌过怎样的曲折历程?这些问题牵系根脉,事关“何
以中国”
(取材于王巍、施雨岑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散布在中国的四面八方,犹如满天星斗——已故的考古学界泰斗苏秉琦先
生曾提出中华文明初始时期的“满天星斗”说。多年来,探源工程专家聚焦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
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以田野考古为工作重心、擦亮已经沉睡数千年的文明“星
斗”,为实证 5000 年中华文明提供重要证据。
2/13
经过多年努力,探源工程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脉络。由于各个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环
境和生业基础,距今 5000 年前后中华大地上的各个区域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明,这些文明经历了不同
的兴衰过程,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与此同时各个区域文明彼此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相互交流,相
互影响,逐渐形成了后来成为中华文明核心基因的共性因素,如以玉为贵的观点、龙的信仰、祖先崇拜、
天人合一、礼仪制度、和合思想等。距今 43003800 年前,由于环境变化和社会内部变化等原因长江流
域、黄河上游和下游以及辽河流域等曾经盛极一时的区域文明相继发生衰变,而中原地区的文明兼收并蓄、
吸收周边地区文明的先进因素,迅速发展,持续崛起,成为最为兴盛的文明,开启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
历史格局,形成了早期中国。这种历史趋势可以概括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多元一体”也奠定了日
后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和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源头和远因。
值得一提的是,探源工程还提出了符合中华文明发展特征的文明判断标准,为探索世界各地文明起源
作出了中国学者的贡献。探源工程的专家团队根据中国历史发展的旁际,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恩
格斯“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这一观点,冲破了西方学术界文明“三要素”理论的桎梏,提出了进入文
明社会的新标准: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具有可辨识王权和国家的物
化标志,即都城或其他大型公共设施的兴建、高等级建筑(宫殿)的出现、随葬品丰富且有彰显墓主人尊
贵身份的器具(礼器)的大型墓葬的出现、贵重资源和高等级物品的生产和分配统治者所掌控、战争和暴
力成为常见现象、稳定的分层级的区域社会等。新标准的核心要义是国家的产生。
正是按照这一标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论证了中华 5000 余年文明的历史沿革和现实存在。同时,这
一标准也符合世界其他原生文明的特点,具有普遍意义,是中国学者对世界文明研究作出的有益贡献。
(取材于赵辉、王思北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要论证“炎黄时期的古代中国已经进入文明社会”这一观点,下面链接材料
中的记载不能
..
作为参考依据的一项是(3分)
A.诸侯相侵伐 B.轩辕乃习用干戈
C.教熊罴貔貅貙虎 D.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
【链接材料】
轩辕(黄帝)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
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
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均为猛兽),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
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
辕为天子,代神农氏。 (取材于司马迁
《史记·五帝本纪》
2. 有拍摄团队策划制作纪录片《何以中国》,第一部分依历史进程共制作 4集,内容同中华文明探源
工程的阶段成果基本吻合,展现了早期中国形成与发展的脉络。根据材料二,下列最可能成为这 4集名称
的一项是(3分)
À、《秦汉》 《星斗》 《天下》 《家国》 B.《摇篮》 《星斗》 《古国》 择中》
C.《家国》 《星斗》 《秦汉》 《天下》 D.《摇篮》 《古国》 《择中》 《星斗》
3/13
3.根据材料二,下列考古发现不符合
...
判断文明社会的中国标准的一项是(3分)
A.陕西神木石峁巨型城址由外城、内城和皇城台构成,内有大型宫殿建筑。
B.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随葬品有鼍鼓和表明持有者掌握军事权力的玉石钺。
C.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了万余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内容涉及农耕、天气等。
D.浙江良渚出土的祭祀用礼器“玉琮王”,表面有人兽合体的“神徽”图案。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
...
的一项是(3分)
A.探源工程是在上世纪文明起源探讨及田野考古重大发现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
B.中华文明从纵向看是继承发扬中国文化的基础,横向看是联系全球华人的纽带。
C.夏鼐先生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思路与苏秉琦先生“满天星斗”说迴然不同。
D.判断文明的原有标准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可见文明的发展有共性也个性。
5. 与国际学术界既有的“文明三要素”相比,我国学者提出的进入文明社会的新标准有哪些特点?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6分)
二、本大题共 6小题,共 2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0 题。(共 18 分)
答李推官书
宋·张耒
李君足下:南来多事,久废读书。昨送简人还,忽辱患及所作《病暑赋》及杂诗等诵咏爱叹,既有以
起其竭涸之思,而又喜世之学者,比来稍稍追求古人之文章,述作体制,往往已有所到也。
足下之文,可谓奇矣,
去文字常体,力
瑰奇险怪。足下之所嗜者如此,固无不善者;抑来
所闻
所谓能文者,岂谓其能奇哉!能文者,固不能以奇为主也。
夫文,何为而设也?世之能言者多矣,而文者独传。因其能文也而言益工;因其言工而理益明,是以
圣人
之。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述,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具也。是故理胜者,文
不期工而工;理诎者,巧为粉泽而隙间百出。此犹两人持牒而讼,直者操笔不待,累累读之如破竹,横斜
反覆,自中节目;曲者虽使假词于子贡,问字于扬雄,如列五味
不能调和,食之于口,无一可惬。况可
使人玩味之乎?故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如知文
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是也。
夫决水于江、河、淮、海也,水顺道而行,滔滔汩汩,日夜不止,放于江湖而纳之海。其舒为沦涟,
鼓为涛波,激
为风飙,怒之为雷霆,是水之奇变也。而水初岂如此哉!是顺道而决之,因其所适而变生
焉。沟渎东决而西竭,下满而上虚,日夜激之,欲见其奇,彼其所至者,蛙蛭之玩耳。江、河、淮、海之
水,理达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
言语句读为奇之文也。
自唐以来至今,文人好奇者不一,甚者或为缺句断章,使脉理不
;又取古书训诂希于见闻者,挦扯
而牵合之;或得其字,不得其句,或得其句,不得其章。反复咀嚼,卒亦无有,此最文之陋也。足下之文
虽不若此,然其意靡靡似主于奇矣,故
为足下陈之,愿无
仆之言质俚而不省也。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
的一项是(3 分)
摘要:

第1页/共13页2024北京石景山高三一模语文本试卷共11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材料一什么是文明?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是什么?西方学术界比较流行的标准是“三要素”,即冶金术、文字和城市,这是根据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和拍的埃及产明归纳出来的。但是,世界上也不乏未同时具备“三要素”的文明,如中洲的玛雅文明被公认为文明社会,但该文明就没有制造和使用金属器;而辉煌的印加文明是没有文字的文明。可见,这“三要素”并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准。中国古代史籍把黄帝和炎帝时期...

展开>> 收起<<
2024北京石景山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pdf

共13页,预览3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玖贝云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玖贝云文库,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分类:中学教育 价格:10玖币 属性:13 页 大小:2.18MB 格式:PDF 时间:2025-05-06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13
客服
关注